原创|为企业号脉!我的「望闻问切」
发布于 2021-09-06 07:00
九年前我来到如今的单位,进入审计部工作。
上学那会儿,我认为会计比审计更能发挥作用,而审计则偏向于确认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简单的说就是为会计保驾护航。
但随着这些年一项项内审工作的开展,我对审计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热爱这个职业。
中医典籍《难经》中有云:
此后,望闻问切作为中医四大诊法,在中医济世救人的数千年传承和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内部审计工作与中医认清病灶、辩证施治的济世救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内部审计需要敏锐的眼睛。
中医观气色,以辨识就诊者病情的严重与否,而内部审计人员在任何一个审计项目的准备阶段都需要做好充足的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部门设置、部门职能、内控体系、人员构成、主要业务以及账务处理等信息的收集完整,才能在项目初期前瞻性地做好风险判断,以风险为导向,准确地抓住审计切入点,否则仅仅通过常规抽查,难以发现被审单位存在违规违纪等重大事项。
在我经历过的一个离任审计项目中,同事进行审前调查时将重点集中在经营管理和效益,忽略了查看账套,直到审计结束整理报告时,我才对被审单位的生产盈利能力产生疑问。
账面来看,产量逐年增加、成本同步增长,净利润整体呈上升趋势,乍一看挺合理。
但从净利润中扣非后,发现生产盈利能力其实是逐年下降的,而成本增长幅度慢于收入增长幅度。
可是回归这个审计项目,与被审单位的生产规模、人员数量、资产分布联系起来,这点「算不上什么的支出」就是个显在的异常。
因此,内部审计的初期调查了解要全面,不能片面单纯的看账看报表,需要将账目内容与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相融合,才能发现问题。
内部审计需要灵敏的耳朵。
中医听气息,以判断就诊者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耳听八方,可以快速捕捉敏感信息,确定工作方向。
刚开始做审计,很多人都会一头扎在账目、数据堆中,从报表、账簿、凭证附件和其他档案资料里发现蛛丝马迹,我也不例外。
有一次访谈中随口向被审单位的私人合作者询问其名下另一公司的注册地址,对方短暂停顿后给予了答复。
就是这一两秒的停顿,引发了我的职业敏感,促使我上网搜寻了这公司的注册地址,发现真实的注册地址距离访谈地点不过700米。
隐瞒意味着有鬼,随后我将注意力集中在被审计单位与这公司的业务往来上,发现所谓的采购交易并不是货物,而是承兑票据,就是融资性贸易,这是集团明令禁止业务。
正是从这次审计开始,我慢慢培养自己「听闲」的能力,多角度的、「不刻意」地用心聆听,从访谈和交流中捕获更多直观信息,辅助自己快速寻找疑点。
内部审计需要勤快的嘴巴。
中医询症状,以掌握就诊者的全部信息,而内部审计人员善于沟通,可以快速还原现象本质。
现场审计中发现的各类疑点,即便有证据证明,很多时候也需要通过向他人询问,来确认证据的真实性。
这时候的问便格外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不宜直来直往。得事先准备充足,多了解被访问人员的特点,熟悉询问事项的关键风险点,然后从一些轻松话题开始,开启聊天模式,兜兜转转、默默达到自己「曲线救国」的目的。
其实,对于这类资金和采购权均在对方掌握下的合作经营,内审需要在合作早期介入,及时确认管理权分配是否存在风险以及风险程度。
这个环节是我这些年审计工作中遗憾最多的地方。
那是2016年的一个审计项目,经过审计分析后,我出具了以战略审计为主的审计报告,建议被审单位通过资源重组,增加在省内的网点布局,同时联合兄弟单位,以技术输出辅助农资销售,逐步达成供种、技术服务、农资销售、原粮收购的一条龙服务,并为土地流转打下市场基础。
可惜的是,报告未得到积极响应。
然而,在今年的审计工作中,我却发现这家公司的业务拓展并不顺利,经营很困难。
搜集各地市场信息后发现,原来2017年国家出台了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通知,地方农资服务早就形成了自身的服务体系,各地「五统一」服务已日趋成熟,这家子公司业务拓展的门槛亦被抬升,早已失去了五年前的大好商机,想拓展外部市场获取利益难度相当大。
由此可见,在当下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应适时改变审计观念、转变审计职能才能更好地体现内部审计服务与监督并重的特性,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价值增值的作用。
回看这些年的审计之路,有欢欣有遗憾,既忙碌又充实。
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四处奔波,也在不同项目中接触着不同的人、事、物,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了解了不同的管理制度,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知识架构。
身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就像攀登爱好者一样,不知前路凶险、未见山顶风光前,必须全副武装自己、尽全力克服困难,努力爬上顶峰,然而登顶的那一刻就是攀登下一座山的起点,内审人永远向着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更多未知的山峰出发!
送您一把金钥匙,叩开快乐审计「十大派送」智库之门
从外科医生的手术角度来认识审计
基于《犯罪心理学》的访谈策略——我和你好好说话,你却以为我好说话(上)
基于《犯罪心理学》的访谈策略——我和你好好说话,你却以为我好说话(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