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怎样培养自信、自立的孩子?

发布于 2021-09-06 12:19


陪你一起,向内探索,向上生

作者 | 小丫

本文2333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01



一个雨天中午,有位妈妈带着个六岁左右的孩子,走进一家餐馆。

孩子穿着厚外套,大概觉得闷热,跟妈妈说:我可以把外套脱掉吗?

妈妈说:不要脱,现在又没有很热,脱了会感冒的。

孩子说:可是我好热呀!

小孩边说边脱外套。

妈妈抬高音量:告诉你不要脱,你没听懂吗?

小孩继续脱,妈妈带着怒气训斥:怎么这么不听话,赶紧穿好!

02



不知道,你从这个案例中感受到什么?

我感受到的,是这位妈妈强烈的「控制欲」——她既要替孩子决定他的「感受」(是不是热),还要替孩子决定他的「行为」(要不要脱外套)。

毋庸置疑,妈妈出发点是爱孩子(担心他感冒)。但她可能想象不到,这份充满控制的爱,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03



《教出有勇气与行动力的孩子》这本书中,分析了控制欲过强的父母,可能给孩子造成的影响:

1. 孩子会怀疑自己的判断。

在前述案例中,孩子觉得热,想要脱掉外套,缓解不适。这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然而母亲的介入剥夺了孩子替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试想,一个连自己冷热都不能自主判断、连脱件衣服都不能自主决定的孩子,他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一种极大的可能性是,他会变得常常怀疑自己:我这种感觉正常吗?我这样做是对的吗?

「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是很多成年人,在很长的生命周期中,都反复陷在里面苦苦挣扎的泥沼。

这个痛苦的种子,是什么时候种下的?

很大概率,就发生在童年时一次次被剥夺自主决定权的瞬间。

2. 孩子会失去做决定的勇气。

案例中的孩子,处于两难的夹缝里:一方面,他得做个「听话」的孩子,以讨母亲欢心,避免母亲生气;另一方面,他得坚持自己的意见,才能缓解闷热之苦。
听话,还是不听话?
对多数儿童而言,这是个艰难的决定。
因为二者的结果都是「输」的,不听话将受到母亲的训斥、责备;听话呢,内心又有不平,身体还得承受闷热。
遗憾的是,在这种高难度的选择面前,多数孩子选择委屈自己,服从父母。

我想,这个选择的背后,一方面是孩子对父母的爱,不希望父母生气;另一方面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因为幼年的孩子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需要依靠父母才能活下去。
一次次面临这种艰难选择后,孩子干脆放弃了自主权:我还是别自作主张了,反正都要听爸妈的。
甘愿放下自主权的孩子,同时失去的,还有自行负责的勇气。

3. 孩子会有无力感。
这里的「无力感」,我更愿意用「习得性无助」来解释。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一项经典实验:先是把狗狗锁在笼子里,给予高强度电击,狗狗无处可逃;多次试验后,取消逃生障碍,再行电击。
你猜猜,这时候发生了什么?
狗狗本可以逃走,但它非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躺到地上,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
被父母一次次否定、打击的孩子,身体上完好无缺,然而父母看不见的部分,他们内心的痛苦,恐怕不比电击来得更弱。
孩子从这些经历中习得的应对方式,就像那条实验中的狗狗一样——放弃反抗,不再逃避,绝望忍受。
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的精神支柱会瓦解掉,他的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放弃所有努力。
这种从经历中习得的绝望感、无力感,可能要花很大、很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消除,甚至无法全部消除。

04



我想,没有一个父母主观愿意毁掉自己的孩子。
所有的父母都怀着一颗殷切的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然而,如果管教方式不当,带来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你可能会觉得:普普通通说句话而已,后果至于那么严重吗?
是的,语言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
语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一个人,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伤害一个人。
作为一名职业教练,我接触的很多个案,都在印证这一点。
有人跟我说,小时候妈妈随口评价她的一句话,让她记到今天,难以启齿,无从放下,成为心底永久的疤;有人跟我说,小时候妈妈无心的一些表达,让她从此对亲密关系心存畏惧,遇到心仪的男生,也不敢靠近;还有人跟我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家,离开爸妈,越远越好。
明明出发点都是爱,为什么,话说出口,就成了伤害?

05


改变的可能性,我想,可以从「不评价、不否定、不强迫」开始。
尊重孩子的意愿,好奇地询问了解,开放地交流探讨,而不是急于显示家长权威,以「我懂得比你多」的姿态,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评价对方的言语、行为,否定对方的想法、感受,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命令。
这个改变的底层信念,是相信孩子本自具足的卓越性,是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立性,是放下小我的偏执,拥抱更大的可能性
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活出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不是吗?
那就,从日常点滴入手,从每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语入手,去看见孩子的闪光点,去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去接纳孩子不在我们预期范围内的行为表现,去允许孩子做自己的决定。
我们需要培育的是土壤」,而不是「幼苗
提供适合的环境,给予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他自会成长为,他本来的模样。

06


纪伯伦有首关于孩子的诗,跟这个话题特别契合,引用一段: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抵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纪伯伦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真正意识到,孩子不属于我们,「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那我们会对孩子多一份敬畏、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接纳和允许吧。



相关阅读:
如果,父母的爱可以定制······
教练日记 | 男孩子不能哭······吗?
教练日记 |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方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