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子截关问道第21回一一道之以阅众甫

发布于 2021-09-22 06:53

附:《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上回说到,老聃在关尹子的再三追问下,勉强根据自己体会,将那所谓得道圣人与尘世俗人之间的区别描绘了一番。对其指出,那犹豫俨涣敦旷浑七貌俱全、分别心功利心智巧心三心皆无的圣人,之所以能异于俗人,根本原因在于,以道母乳汁为食。

却不料那关尹子现在凡事都要问个底朝天:为什么道母乳汁为食,便能异于俗人?

老聃回道,他们以大道的汁液为食,便如同只会吸吮母乳的赤子,唯食天地精华,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受烟火之害。他们的德性,如同赤子,质朴淳厚,老朽称之为“孔德”之人。

“孔”字之解,大有深意。

你看那仓颉造字,以赤子吸食母乳之象-----“ ”为“孔”,本义便是哺乳赤子。母乳产汁之孔穴,虽然细微难见,却能源源不断,供赤子吸食之需。其孔不可谓不小,其用不可谓不大。需要之时通达无碍,不需之时善闭不溢,实在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德”字之解,老朽此前已经说过,人之行路,十目而一心,便为“德”。一者,道也;心者,本性也。所见者十,而本性归一,此乃顺乎自然,应乎大道。

因此,老朽所言“孔德”,就是以道汁为其食、以母乳维其生,无知无欲,顺应自然。真正具备“孔德”之人,唯一顺从的就是自然大道。无论是七貌俱全,还是三心皆无,这些都是大道在他身上自然而然的呈现罢了。他在大道的面前,总是自居客位,从不恃智弄巧,强作妄为。尘世之中的功名利禄,对他而言,都是伤生害命的余食赘形,根本不屑一顾。虽说得道的圣人和光同尘,混迹众生,但他所行之路,又怎么可能不异于常人呢。

此所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我记得,曾经给你说过,道这个东西就象个无声无色无形体的“三无产品”,可以说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体的形象,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对于道的这种抽象状态,我当时称之为“惚恍”。今天,我再一次告诉你,这个被称为“道”的东西,惟有“惚”和“恍”二个字来形容祂的状态最为恰当。

我反复用惚恍二字来形容大道,你也许会感到诧异。因为人们一听到这两个字,很容易想到,一件事物模糊不清、似有似无,或者一个人昏头昏脑甚至精神迷幻。这种现象并非惚恍之本意,恰恰相反,是人们内心丢失大道的一种外在表现。

惚恍二字,望其表文而可知其意:忽者瞬间而过,旁加心者,意指心不常驻,无始无终,此所谓“惚”;光者光明透亮,旁加心者,意指心性光明,不驻一物,不徼不昧,玄览无疵,此所谓“恍”。

祂虽然从不常驻于心,悠惚而过,但却能用心去感受到世间万象呈现其中;祂虽然看起来恍然光明,空明通透,但却能用心去感受到世间万物都隐藏其中。
正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我在这里说的这个“祂”,也是勉强用来称呼“大道”的,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字来表示我对大道的尊重。“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不必拘泥于如何称谓。大道如此来去自如却又空明通透,如此包容万物却又不驻一物,又怎么会是一味沉迷于声色货利而昏头昏脑的人所能理解呢?人们只知道“物”是看得见的,却不知道,也有看不见的“物”,如果非要把人们看得见的东西称之为“物”,那我只好用“反物质”来命名那无处不在却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物质”了。

正是大道的这种恍惚不定(不定者,不驻也)的状态,才使人观察和体悟大道时,总觉得祂就象那广大无边的旋涡和黑洞一样,窈窈深隧而不可测、冥冥幽远而不可及。然而,正是在这窈冥莫测的旋涡和黑洞中,蕴含着大道的精华。这种精华就是生成宇宙万物真正的根本和统御宇宙的真正纲纪。我们透过那万物的从无到有、生命的生老病死、四季的循环往复,人事的盛衰兴亡,便可足以信验,大道的真精是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蕴育并维持着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运行,其信验的程度足以达到须臾不离、分毫不差。

所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如果说到讲信用,又有谁能比得过天道的周流不止、时则必至呢?人类的小信,又怎么可以比得上天道的大信呢?人们仅仅因为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否定大道的存在和功用,正是人类盲目自信的表现啊,实在是既可怜又可笑。

回到你先前的问题,为什么“以道母为食者,异于俗人”?为什么“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吧?大道看似个“三无”产品,无声无色无状,但却在“恍、惚、窈、冥”之中,蕴含着“象、物、精、信”四种不同于世间万物的特性,不驻固象而必有其“象”,不附定物而必有其“物”,蕴育万物乃必有其“精”,统御万物乃必有其“信”。得道之人,其心虽能超然于世,其身却难脱离红尘,趋利避害也是其本性使然。凡事只要能够见其象,察其物,探其精,知其信,就不会去背逆天道而自取其祸。

所以,从我们人类所能了解到的远古时代,直到今天为止,大道从来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我们赖以生存的天地之间;人们用来表示“道”的名字和称谓,可能会千差万别,但相信天道并顺从天道的人,从来不敢抛弃、也无法抛弃祂。人们哪怕得到天地之道的一点点精质,只要能主动效法、躬身践行,就足可称为“圣人”了。圣人往往依据大道,来观察探求宇宙万物的起源。如果你要问我,人们如何知道万物起源的状态,那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就是从认识大道的“象、物、精、信”开始的。

此所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甫者,其形为“ ”,其意为田中禾苗生长之初始。众甫者,万物之始也。

关尹子原本的确如师父所说,自己对大道的认识总是感觉“恍惚窈冥”,时而大彻大悟,时而又莫名其妙,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茫然不解。如今听师父关于大道之中蕴含的“象物精信”这番论述侃侃道来,那原本恍惚窈冥、不可逐摸的大道,好像真真切切的呈现在他的面前。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