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会”全国优秀企业家代表专题报道-新时代杭州企业家榜样②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冯根生
发布于 2021-09-24 17:44
企业强,则经济强。杭州,是中国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重要萌发地,一代代杭商企业家在西子湖畔书写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杭州传奇。
从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和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推出全国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迄今已开展14届。杭州企业家多次上榜,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他们是中国企业改革的风云人物,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实践者。企业家爱国主义、民族大义的家国情怀,以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和国际视野的精神境界,是引领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着杭商企业家砥砺奋进。
多年来,在杭州市企业联合会、杭州市企业家协会的大力推荐下,会员企业中已产生了94位省级优秀企业家,18位全国优秀企业家。为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传承优良传统,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市企联/企协特在9月23日杭州日报第8/9版面推出杭州市全国优秀企业家代表专题报道,激励新时代的杭商群体,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贡献力量。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 冯根生(已故)
冯根生先生出生于1934年7月19日,系宁波慈城人。1949年1月,14岁的他,子承父业进入胡庆余堂拜师学艺,成为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他先后做过营业员、车间工人、采购员、仓库保管员,曾经担任过车间主任、人保科负责人。
冯根生先生为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中药生产企业的产品研制、市场开发、原料采购、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具有独到的见解、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业绩,为"青春宝"的发展呕心沥血,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为“国药走向世界”探索不息。
1949年1月19日,才满14岁的冯根生进入曾有“江南药王”之称的胡庆余堂当学徒。不久,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由于胡庆余堂每年只招收一名学徒,而传统的收徒制度解放后即被取消,冯根生便成了胡庆余堂唯一的“关门弟子”。从此,“冯根生”三个字与中药血脉相连。
冯根生在长达三年的学徒期间,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奠定了他深厚的中药功底,让他一生受益不尽。他不仅把两千多种中药的品相、药性、配伍及存放位置烂熟于心,还把当初开店时印发的《胡庆余堂雪记丸散膏丹全集》这部药书背得滚瓜烂熟。“我当学徒从最苦的活‘小炒’干起,到学制胶,学炮制,学丸、散、膏、丹的制作,三年下来煎药数目粗算下来有12万帖。所以,我中药的全套本领是苦出来的。学徒工每天干16个小时,365日天天如此,什么苦累都不怕了。不吃苦,能懂得中药是怎么回事吗?”回忆那段艰辛的岁月,冯根生充满感恩。
1972年7月,杭州胡庆余堂一分为二,位于城郊的制胶车间更名为杭州中药二厂,时任主任的冯根生被任命厂长。
建厂不久,就有一个药品检查组来检查,说这哪像生产药的地方,倒像电影《夜半歌声》里的破庙。这话如冷箭插心,搞中药的被人看不起,这个滋味冯根生受不了,他对全厂职工放出“狠话”:十年内,要把杭州中药二厂建成全国一流中药企业。听闻此话,许多人一笑了之,而刚过不惑之年冯根生,踌躇满志!
为兑现誓言,冯根生定下三条兴业大计:造就一支中药研究队伍;提升中药制药机械制造;建设一个不逊于西药厂的“中药城”。
冯根生看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他认为,中药的问题在制剂。他指挥和实施的中药生产技术的改造,包括中药提取的自动化,分封包装的机械化,药液输送的管道化,现场管理的科学化。中药生产由此实现了划时代的大工业生产。冯根生带领职工研制中药制造设备,不仅自给自足,还出口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帮助他们建造中药厂。可以说,冯根生既是中国传统中药业的最后传人,也是中国中药现代化的奠基人。
在中药的禁区——静脉注射液方面,冯根生持之以恒地组织攻关,经上千次实验,终获成功。1976年10月,中药针剂车间竣工投产,打破了西药专家“中药不可能做成针剂”的定论。
中国第一个以安瓿瓶装的口服中药浓缩液——生脉饮,在杭州中药二厂诞生,启动了中药新剂型向“便捷化”发展之路。
到1982年建厂十周年之际,这个原作坊式的工厂,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中药行业样板厂”。当初冯根生向全厂职工立下的“十年建成国内一流中药企业”的目标已然实现。
1978年,冯根生决定从发掘和开拓我国的中药宝库入手,向“保健品”的领地进军。他四处采撷古方、验方,在搜集到的120个配方中,冯根生认定明朝永乐皇帝用的“益寿永贞”为最有前途的处方。
1979年,根据“益寿永贞”方试制的青春恢复片(后改名为青春宝抗衰老片)成功了,青春宝问世以来,其消费者遍布大江南北、国内国外。1992年,“青春宝”由商品名成为企业名。2000年,“青春宝”商标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现在,矗立在杭州桃源岭下的这座现代化“中药城”,俨然是国内外同行心目中的“圣地”。这里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药提取车间、中药固体制剂车间,中药生产程控化已经成为现实。
2004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时高兴地对冯根生说:“这么现代化的中药厂,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句活,为青春宝前三十年的中药创新之路,做了莫大的肯定!
在市场经济初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种旧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它对新经济的掣肘,但是苦于被政策所限,不敢触碰那条红线,畏手畏脚,举步维艰,社会缺少一个振臂一呼,打破这潭死水的勇士,此时,冯根生站了出来。他乐意扮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许在当时的主管部门眼里,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离经叛道之人,“狂妄”自大,不招人喜欢。但奇怪的是,他的一次次看似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之举,往往被之后的实事证明为“It should be done!”,如同一个高明的医生用医书上不曾记载的方子,治愈疑难杂症。
新的方子固然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但也有可能加重病情,是有风险的,需要用药者有足够的业务水平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信心,在冯根生心中,他早就成竹在胸,十年的厂长生涯、一桩桩棘手问题的解决,让他积累了一个企业管理者丰富的经验,能够洞悉问题的本质,分析原因,一针见血,直达症结。
整个八十年代,是冯根生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的,虽然他无心靠一己之力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他的成功不经意间成为千千万万在泥潭中踟蹰不前的企业家们树起了榜样,而他本人,也成为了真正的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享誉全国的浙商代表,荣誉加身,实至名归。
冯根生的创新故事数不胜数,也许是胡庆余堂的学徒生涯奠定了冯根生浸润在血液里的中药情结,冯根生的性格很像中药中的一味药——(找一味药性冲的、烈的药,通过药性来比喻他那种“杭铁头”精神,不服输、有冲劲、敢于挑战传统的性格)
为了中药事业,冯根生俨然是一个斗士,左冲右突——他又是“破三铁”又是“罢考”,他亦无可奈何“披洋衣”,任凭“持股风波”漫天舞……据粗略统计,在冯根生和青春宝“江湖地位”的形成过程中,有“七次改革”可圈可点。
第一次 “先斩后奏”
1978年,当时青春宝抗衰老片虽通过药理检验,但由于体制和人为等方面的原因,企业始终未能获得生产批文。坚冰未破,冯根生怕错过药品推出最佳时间,毅然决定先投产,专供出口不内销。这无疑是个胆大妄为的决定,说白了,这个“先斩后奏”让冯根生和青春宝都命悬一线。
第二次 “破三铁”
1984年,冯根生向旧体制发出挑战,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个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第三次 “罢考”风波
事情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知识水平空前关心,其表现为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冯根生耐不住了。一个企业的领导有多少事情要做!“两眼一睁,忙到三更”,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够使,哪还有精力对付那么多的考试以及类似的各种检查评比验收!冯根生决定,从今往后,类似考试一律不参加。
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1991年10月30日,《钱江晚报》在头版刊出标题为《著名企业家冯根生率先罢考》的新闻,紧接着在《人民日报》等强势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为国有企业领导人松绑”的大讨论。
第四次 披“洋衣”,换机制
1992年,在杭州,在浙江,乃至在中国企业界,传播着一个“冯根生无可奈何披洋衣”的故事。合资时,冯根生选择了母体保护法,即在杭州中药二厂之上再成立一个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公司。这样,参与合资的是子公司杭州中药二厂,合资后,作为国有企业的母公司依然存在,这就确保了合资后中方资产带来的利润,特别是青春宝商标仍可归拢到国家手中。既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机会。
第五次 “儿子”兼并“老子”
在冯根生的创业生涯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儿子吃掉老子”,即兼并胡庆余堂。接管胡庆余堂后,冯根生开出的药方是:擦亮牌子,转换机制,理清摊子。兼并后短短5个月,胡庆余堂止住了多年来未能止住的下滑势头。第二年,便开始扭亏为盈,销售回笼达1亿元,创利税1100多万元。“儿子”兼并“老子”成为佳话。
第六次 “冯根生难题”
冯根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新闻人物是因为“冯根生难题”,这是我国众多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难题,也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难题之一。1997年,正大青春宝董事会全票作出决定,从公司现有的净资产中划出20%作为个人股卖给员工及经营者。同时决定,冯根生作为经营者需认购其中2%的股份,计人民币300万元。怎么办?如果不买,就意味着改革失败!最后,冯根生一咬牙,个人出资30万元,贷款270万元买下全部300万元股份。一时间,街头巷尾争谈冯根生,从而引出了著名的“冯根生难题”。
第七次 2.8亿量度身价
“冯根生难题”大讨论带出了后来的身价评估。冯根生当时的心态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对企业的贡献是不值一谈的。但我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全国有一大批国有企业的优秀经营者不计报酬,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是一味地鼓励他们奉献、牺牲呢,还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公平合理地处理好职工的受益分配的同时,也公平合理地处理好经营者的受益分配?现在是到了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2000年,浙江浙经资产评估事务所最后做出评定:从72年——99年冯根生的贡献价值是2.8亿人民币,利润贡献价值是1.2亿。
没有冯根生就没有现在的青春宝,就没有如今的“江南药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冯根生几十年孜孜以求,不懈付出,为他带来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而“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首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首届全国经济改革人才金杯奖”,“改革开放三十年功勋企业家”,“风云浙江浙商终身成就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等,也从不同角度明证了冯根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冯根生以他一颗共产党员、国药传人的公心,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以公心作盾,成就国宝青春!
资料提供:胡庆余堂
编辑:市“三会”秘书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