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为民】公共车库缘何“变味”?党建引领,化解陋习暖人心
发布于 2021-09-25 00:09
电瓶车自燃已成为近期热门的社会话题,成都小区电梯内电瓶车自燃烧伤5人,杭州电瓶车行驶中自燃烧伤一对父女,北京电瓶车充电中自燃烧死5人。这些画面触目惊心,怎叫一个“惨”字了得。消灭隐患、防范风险,是城管人的不懈追求。努力提升市民的安全感、满意度,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城管人的光荣使命。
在嘉定工业区南北周嘉苑小区地下车库,有16个非机动车停放点,由于结构特别,其中的6间被加装了防盗门,改造成了储物室。大的有10多平,小的也有3、4平,不仅在里面给电瓶车充电,还堆满了废旧家具等杂物,俨然把公共空间当成了自己家。近期电瓶车自燃事故频现,周边居民更是担惊受怕,纷纷向居委、物业举报。
现场照片
公共车库为何变成私人储物室?
这还要从多年前说起。
南北周嘉苑是一个动迁小区,小区的居民原本多数是农民,常年居住在农村多有陋习,废旧物品不舍得丢弃,好乱堆乱放;思想又比较淳朴,以为城市也可以像以前的农村一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再加上当时的物业公司管理松散,导致小区治安较差,接连出现电瓶车被盗的情况,让居民萌生了把电瓶车等“锁”在车库里的想法。久而久之,地下车库就变成了一个个私人储物间,成为了管理死角。
协调多方探讨解决良策
在充电的电瓶车,肆意堆放易燃的杂物,安全隐患不可小觑,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随着《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社区居委和物业多次劝说违法当事人整改未果,遂通过上海物业APP将违法事实上报给了嘉定工业区城管中队。
走访调研摸实情
城管队员小刘走访了周边居民后了解到大致情况:侵占公共空间的共有6户人家,相互认识,关系也比较密切。为首的陈老伯70多岁,是这群人里的老大哥,有较高的威望。小刘决定从陈老伯处找突破。上门劝说时小刘发现陈老伯家境并不富裕,态度也很强硬,思想固执保守,就像陈年的黄豆-油盐不进,劝说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出门的时候,眼角的余光偶然发现老伯家里贴了一张毛主席像。“莫非陈老伯也是个党员?说不定还当过兵?”
实地查访
小刘立即前往居委核实陈老伯的身份信息。经居委工作人员核实,陈老伯确实是一名党龄四十多年的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伍老兵。再次上门时,小刘作了“两手准备”:左手拎了一袋米,右手拎了一桶油。面对陈老伯疑惑的表情,小刘说道:“老伯,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组织告诉我要多为群众办实事,要扶贫帮困。上次我来您家发现您家庭并不富裕,我给您带了一袋米、一桶油略表心意,今后您有什么困难,尽管联系我。”“啊?你是党员?我也是啊!你当过兵?我也当过!”找到了共同点,陈老伯打开了话匣子,也逐渐打开了心扉:动迁2套房,大的给子女,小的给自己。因房屋面积较小,又舍不得丢弃废旧家电,见地下车库空着也是空着,变开动脑筋“资源整合再利用”。
开展地下车库违建整治
小刘见时机成熟,再次发动“攻势”:“陈老伯,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习总书记告诉我们要不忘初心、为民服务。近期电瓶车起火的事故频频发生,车库里堆得那些杂物又易燃,周边的居民们胆颤心惊。您放着也不用,不如我们帮您一起清理了,可以当废品卖的帮您一起卖了。既还邻居们一个安心,又多一笔收入。”说罢慢慢的望向了“毛主席”,陈老伯顺着小刘的眼光看了过去,不由叹了一口气“唉……”接着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
整改完成
在城管队员小刘坚持不懈地劝说下和陈老伯带头下,其余装“锁”的居民最终答应“卸锁”并“拆违”。“拆得好!”看着一扇扇铁门从车库里卸下,随之清运出的一袋袋杂物,居民们纷纷拍手叫好。
小编说
化解社区诉求矛盾,不能仅靠法律法规硬来。将服务引入工作,践行721工作法则,换位思考、认真负责、真诚待人,这才是真正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也打通了执法与服务之间“隔阂”。
来源:嘉定城管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