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解读(十四)红旗渠精神

发布于 2021-09-26 17:11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历史因精神而生动,也因精神而伟大。让我们一起感悟红色精神中共同折射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价值取向,深刻理解精髓要义,弘扬伟大精神,凝聚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红旗渠精神

精神内涵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背景综述

20世纪60年代,地处中国南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省林县(1994年后撤县设林州市),30万群众靠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锤一钎,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气概苦战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终于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将一面“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渠水长流 追梦不休

缠绕于太行山腰的红旗渠

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红旗渠修建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长年人畜饮水困难,有100多个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着手改变当地生存环境,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认为必须谋划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劈”开太行山将邻省山西的漳河水引进来。

红旗渠是一条渠,可又不仅仅是一条渠。它是林州人民树在太行之巅的一座丰碑,是中原儿女刻在太行山上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红旗渠建设者

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建渠10年间,参加建设的民工约30万人。同时,红旗渠建设中,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领导、群众、技术人员同心协力,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遇到问题同群众商量,相信和依靠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不就是我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吗?这不就是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的传承吗?

红旗渠纪念馆

如今,缠绕于太行山腰的红旗渠,仍然在崇山峻岭中静静地流淌着。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的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让磨砺千年的民族精神化为有形的“人工天河”,奔流至今。红旗渠建设者用不屈和坚忍,树起一座历史丰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

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已经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这面精神旗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中国人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

红旗渠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学习

编辑/杨巧鸽

审核/刘晓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