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服店“用工荒”,校企合作能根治吗?

发布于 2021-09-27 08:00


汽服门店“用工荒”,校企合作任重道远。


作者丨梁晓英
18001896570
转载请注明来源:AC汽车(ID:acqiche)


有多少汽车行业从业者当初入行是听了这样一句话:“以后人人家里都有车”。

现如今,车的确越来越多,但是选择汽车服务行业的人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多。以至于大部分门店或者企业都处于缺人状态,员工天天招,人员天天换。

“用工荒”已经是行业常态,除了从业人数减少以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导致门店用人短缺。 


师带徒,带不动

记得当年跟师傅学修车,给师傅洗工装、刷饭碗,那是家常便饭。第一个月发工资发了260元,请师傅吃饭就花了200元。

那时,学习很简单,无需师傅费力的“眼神”。师傅授教都是渐进的,从一开始的“小白”到能替师傅分担基础维修业务,师傅是根据情况慢慢灌输,直到最后才倾囊相授。

那时的学徒更尊师重道。每逢过节都要买上礼物去师傅家看望,师徒关系非常融洽。即便是多年以后,过年也还会给师傅发去祝福和问候。而现如今汽车行业的这种师傅关系几乎是找不到。

我经常看到门店管理人员或老板表达对新员工的不满:

“学历普遍不是很高,上班迟到早退”;
“上班期间,抽烟,喝饮料、打游戏、睡觉”;
“师傅追着徒弟教,不敢批评不敢骂”;
“一遇到加班赶活,徒弟就跟师傅讲人权”
“工作一年,也没学到东西,薪资怎么涨“

不得不讲,现如今汽车行业初级从业者普遍没有强烈求知欲和责任感。三个月试用期,留下来的合格人员几乎是凤毛麟角。

最近带了一批刚毕业的实习生,中专、大专、本科毕业都有。受这两年疫情影响,他们在学校最后一年课程几乎没有上,有在外做兼职的,有在“家里蹲“的。终于等到学校通知到单位报道实习,这才懒懒散散开始正式工作。

第一天新员工集训,有奇装异服的,有发型怪异的,有迟到不参加晨会的。

实习生甲,留着一个“爆炸头”,提醒改变时,本人回复是“我感觉发型挺好”。第一天培训全天睡觉,第二天直接旷工,了解之后才发现他白天没精力是因为晚上在酒吧工作,实习目的只是为了领到毕业证。

实习生乙,培训第一天就迟到,中途更是动不动玩失踪;统一要求的考勤打卡,他总是以手机损坏为由拒绝。进行车辆维保实操时,他总是最后一个出场,次次不合格。

这一批将近40名实习生,三个月试用期下来,真正符合汽修门店需要的“两个巴掌”伸出来都不一定有。

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职业薪酬体系不具诱惑力也有影响。相同的薪资水平,新进从业者有更多的选择。相比学习服务流程、维修实操及总结经验,送快递、外卖、娱乐行业兼职门槛更低,挣钱更快更舒服。此外,大部分00后从学校走出校门,没有生存压力,家里不需要他们挣钱,实习期间还有的在跟父母拿钱。

而老师傅在带教这些徒弟时一方面恨铁不成钢,另一方面也不甘心把自己“蹲着“学来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轻轻松松地”站着“就学走。

另外,退一步说,汽修行业的成长路径确实很苦。许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新人找工作都想要一个朝九晚五双休日,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实际情况则是刚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课,要先学会打扫卫生、整理工具,遇到当天交车的车辆必须要加班加点。上班第一年,白天两头不见太阳;上班第二年,朋友打电话找你,不是在修车就是在修车;上班第三年,连找对象的时间都没有,家里人说你“不孝”,朋友说你的样子很“装”。


行业变幻,前路莫测 

汽车后市场如今可谓风云变幻,新旧交错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摩擦”。

首先是不想逃离舒适圈。随着服务升级,汽后行业脏乱差标签逐步被撕去,取而代之的是干净、规范和标准。但是这对汽修厂老员工来讲意味着要逃离自己的舒适圈,改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作习惯。通过收入挂钩去强制推行新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老员工很可能会抵触,并对个人职业规划或者薪酬提升感到茫然,唯有另谋出路。

其次是职业天花板被降低。随着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或许是因人才缺口不得已而为之,维修工分工越来越细化,对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低。曾经的一站式汽服门店逐渐被分工为专业人干专业事:专门修电路的,专门修底盘的,专门做装潢的,专门换机油的,专门修发动机的,专门钣金的,专门喷漆的等等,从业人员也被称之为技师。

而过去的维修工有技术有能力,被尊称为维修师傅。他们不仅是车工、钳工、电焊工,更是机修工、电工和改装工。一个成熟的维修师傅可以说除了喷漆之外其他所有的车辆维修保养等综合能力都具备,不仅收入可观,职业地位也更高更受尊重。

再则是竞争倒逼手艺人懂营销。互联网和资本冲击下,汽服生意无底线竞争。汽修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从业人员的收入也越来越没保障,曾经的手艺人也被迫搞起了营销,动不动的给人讲流量和模式。这在真正的内行人看来就是哗众取宠,但是你不这样做就没有生意,你不做别人做。

行业动荡期,门店人员流动性大,从业半年的人员都算门店老员工,自己还是徒弟,突然有一天被告知成了师傅。没有技术和期望收入,工作既没安全感也没荣誉感。

借用鲁迅先生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现如今在汽车服务行业,能够直面不断变化和冲击的行情,用心服务、脚踏实地,车主至上的各路人才,真可谓是真的勇士。

校企合作,能否治愈行业痛点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职业教育被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也被屡屡提及,一方面它降低门店用人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职业院校就业率和知名度,所以双方积极性都很高。

1、职业教育院校的痛点
当前教学内容同国家和行业的职业鉴定严重脱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需求不对称,大部分专业仍然按照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教学,而不是按照工作岗位技能需求来培养学生;师资条件无法满足社会职业技能培训要求。
很多汽车专业毕业生出门都是高级工证书,到工作岗位以后干的是学徒活,拿的是学徒收入,导致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学白上了”。每年的学生顶岗实习成为让学生提前就业的一种方式,以便于在学校腾出空余地方招收新学生;对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大部分停留在实习报告上面。

笔者最近走访了几所国内汽车行业高职院校实训室,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的实训车间,化油器发动机车型占了一大半,128件套工具箱打开都是灰尘,诊断检测电脑都像宝贝一样放在保险箱里。

据学生反映,诊断电脑都是老师演示用,演示完毕立马就收起来了。车辆常见故障:发动机抖动、缺缸、异响、噪音,发动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常见的部件和故障现象,以及车身系统、油路、气路、电路等工作原理,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讲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

这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学员,走向工作岗位只能寄希望于用人单位能有更加规范和实用培训,或者依靠个人的自学能力。所以正如上述实例中所讲的那样,职业院校毕业的学员没有从业积极性,走向用人单位也并不是很受好评。

怎样能够培养一个合格并适应需求的人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2、汽服门店的痛点
校企脱节背景下,专业院校输送的人才往往难以符合门店需求。空降社招的人员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胜任工作,大部分都是水土不服。
互联网的冲击,资本的入局,同行白热化的竞争,各种舆论声音,各种模式行情下,不想被内卷、真正想通过品质服务来赚钱生活的门店苦不堪言,入不敷出再雪上加霜,门店没有收入和利润就无法进行发展和布局,更谈不上人才培养和储备,门店的痛也是行业的痛。汽服门店面临 “用工荒”招人难,培养人才成本高,培养人才留不住等困难。

职业院校与汽服门店面临的教育与人才瓶颈,通过校企合作来突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然而校企合作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3、校企合作后的问题
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都是我们现在正在学习和摸索的培养模式。从去年开始,职业教育被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呼声日趋明显。
就目前校企合作来看,用人单位和职业院校建立人才输出和就业岗位合作只是第一步,学员进入用人单位以后能否有专业岗位的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培训和考核至关重要。
这需要企业或者门店有一定数量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师傅或者授教人员,对新入职的员工职业素养、工作习惯、技能操作、企业文化认同等一系列工作内容进行带教,而不是曾经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或许,接下来的第二步,该让企业到课堂中去,学校到企业中来;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学校完成理论知识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期望到那个时候,“用工荒”会出现转机,汽车服务会是有尊严,有价值的职业。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作者简介:

梁晓英,80后汽车后市场服务者,狮道养车创始人,车得亮汽车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经理,汽服门店经营管理实践者,2021抖音矩阵发起人。

本文系投稿,观点不代表AC汽车立场。

 AC汽车  视频号 

发现更好  成为更好  

AC汽车
20年老兵,8家店,3000W+年产值,也曾想过不干了!#发现一家好店 #汽修店 #汽修厂 #汽修人 #打造一家好店

  AC汽车编辑部    

发掘、记录、思辨,同分享,共成长!

AC汽车
将在09月29日 19:30 直播
数字化车检,提升产值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