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总是向往着大城市,待激情退却后,时间留给我们的却是很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房价、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每天慌慌张张,不过为那碎银几两,但说得轻巧,只有自己才知道这背后的担子究竟有多重。 从网络上被讨论的沸沸扬扬的“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逃离或是留下,始终是当下许多年轻人都在纠结的问题。有人虽然举步维艰,但依然选择在充满希望的残酷之地朝乾夕惕,用燃烧不尽的热血魂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躬耕;而小城市里的理想也未必无枝可依,他们享受着家乡的真实人情味和烟火气,找到了理想中自己的模样。 每种选择,迎来的都是不同的人生,但迎来的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就像李雪琴对于“躺平”所发表的见解:“我觉得选择没有正确不正确,就是你愿不愿意。只要我愿意,你就管不着我。大家都是活在同一时代的平凡人,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判人家的选择正确不正确。比如你现在决定‘躺平’了,你愿意,并且你能承担后果,到时候后悔了,你也能做到别找别人哭唧,让别人给你去收拾烂摊子,就可以了。” 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答案,也永远不会有答案。或者说,这不再只是逃离还是留下的问题,而是你是否找到了自己,你是否能为成为自己而有着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是否能接受有可能懊悔且失败的结局。 在《哲人言行录》卷一中,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著名灵性导师埃克哈特·托利曾说,“当你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永恒的平和感便油然而生,充满生机。”而知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则用一生践行了哈姆雷特的问题:一个人能否活成自己的模样,跟时代、出身、天赋、环境都没关系,这是一个个人问题。他认为,莎士比亚讨论的并不是生存和毁灭,坚持将“To be or not to be”翻译成“要不要这样过日子?” 这将是萦绕着我们一生的课题,而所有的话语都在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我们:人得想办法,去认识自己,去成为自己,去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毕竟当浪潮退去,搁浅的,永远都是那些找不到方向的人。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