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梦想 vs 家庭孩子,真的不可兼得吗?
发布于 2021-09-27 19:40
这是一篇「专栏实践」文字,是该同学收听《心灵成长私房话》专栏后的所感所悟以及生活中切实的改变。
梦寐以求的事情降临
上周末我去给一个心理讲座当义工,原本只是想借着当义工的机会“蹭课”,没想到突如其来的诱惑让我乱了手脚。
前来讲课的老师都是心理分析学界的大咖,有美国太平洋研究院原教务长,教授、博导,也有身为名校心理学教授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荣格分析师(从对他们头衔的深刻了解里就能得看出我的理想化认同了,加上他们精彩的讲座,我几乎被折服)。
这是我第四次给他们做志愿者,常来的两位老师已对我比较熟悉。这次那位心理学教授问我是否真心想读心理分析博士,并表示愿意为我写推荐信,让我去读申永荷老师的博士或者去太平洋研究院读深度心理学。而另外一位创始人则建议我跟着她做临床,她表示只要我愿意帮助打理研究院的一些事物,她就可以优惠点给我当督导师,培养我成为研究院的种子心理师。
这两个提议很打动我,这三四年我愿意勤勤恳恳地给导师当学术民工,不就是想通过她接触心理学教授继而得到系统学习的机会吗?这半年来研究院每次有活动我都义务帮忙,不也是为了让老师更了解我吗?
纠结
可是当机会终于来临,我心里却很忐忑,说不清是哪里不对劲。当我告知老公,他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担心忧虑“你要是跑别的地方读书,孩子怎么办?学费这么贵,时间这么长,你真的能顺利毕业然后找到像现在这样的稳定工作吗?你雅思都没考,能适应国外的生活吗?孩子要因为你东奔西走吗?如果我不去国外读博士后,如果我不出国呢……”
从老公一系列的质疑和担心里,我读岀了他对改变的恐惧,对于刚稳定又要面临不确定性的深深不安。其实这种即将走出舒适区的不安,我也有,我又何尝不想既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又能兼顾家庭孩子呢?可是事实就是不允许,不管是读博还是出国都意味着高昂的花费、家人的分离,我们显然都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些。
可是我就要轻易的放弃这次机会了吗?Joven老师说过“稳定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自我保护,但其实也是深深的自我囚禁。”我又要因为家庭因素放弃可能远大的学业了吗?两年前研究生毕业时我因为怀孕放弃了一次,这次又要吗?担心忧虑的过程中,我清晰地看见小我不断地加入评判分析,最后连不被重视的痛苦体也苏醒了一一凭什么每次都要以你为主?我就不能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吗?凭什么家里所有的金钱都要投资给你?……
于是,原本的商量变成了对抗,我和老公又陷入了旧有的沟通模式:无法达成一致就变成冷战、愤怒,最后老公彻底放弃了。“随便随便,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而我也在气愤中提交了入学申请,和老师商量好博士的研究计划,等着推荐信到手就把报名手续办妥。
这件事发生过程中,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有终于可以摆脱繁琐工作的喜悦,有终于得到实现梦想机会的巨大喜悦,有不被老公赞同和认可的巨大恐惧,也有学业与家庭的巨大冲突,更有是否能胜任科研、胜任心理咨询师等诸多困惑……
唯一的欣喜是自己面对改变的勇气,欣喜于自己终于能摆脱对老公恐惧,能独立地做决定。可是尽管如此,我内心还是有许多不安和紧张,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想起《心灵成长私房话》的几节音频里有讲到类似的话题:
深入
我把这三个音频又翻出来听了好几遍,细细品味,融入读博事件去分析思考。终于有了眉目。有了以下几点领悟:
01
平衡稳定和改变
老公一味地求稳定,是因为他还没开始心灵成长,没有意识到稳定对于自身发展的局限。而我呢?却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一味地求发展求改变,没能很好的平衡稳定和改变。
Joven老师不是说了吗?“物质和心灵平衡的人,起先是追求稳定,稳定会形成一个周期的循环……”
这段话对我而言有着莫大的启发,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思维仍旧是二元对立的,把稳定和改变对立起来了,总以为若是安于当下的平稳就会失去改变的机会。
其实从我们家的情况去看,我们尚处在稍微稳定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循环,因为老公还在读博,而我又刚入职,各方面的生活其实都还不稳定,连孩子的抚养还经常要仰仗公婆。这个时候放弃工作去谈改变,自然都会不安心。
于是我提出妥协的方案:等过两年老公毕业了,我去考一个全额奖学金的学位。老公的态度也好转了许多,表示等他毕业了全力支持我去读心理学博士。
02
—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可是这样平衡的状态持续不到一天就被我的恐惧打破了。
我害怕这次没有同意那个老师的邀请,下次我想考的时候她就不愿意给我写推荐信了,而我过去几年积累的论文再过两年也不够支撑我申请博士学位了;再说了,再过两年谁知道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又要回到繁琐的行政工作中,那所有的烦恼不是又回来了?
在这些想法的驱动下,我和老公的交流再次陷入僵局。这次我清晰地意识到了我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欲一一想要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人生的方向。
我为何这么反感现在的工作呢?
因为它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无法实现我的价值。每天我都要在喜欢使唤人喜欢刷存在感的领导手下做着各种各样的事。工作中的人和事,很轻易地就能唤起我的痛苦体一一我是不够好的。尽管我最近一直在试着瓦解这个痛苦体,可并未撼动根基。于是我的旧模式又复发了,试图逃避一一辞职读博不就是最好的逃避方式吗?而博士这个光环可以给予我许多价值感,是心之所向(哈,小我的心之所向)。
用Joven老师在音频<14-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里的话去分析我的这些想法,其实我并没有全局的意识,只是以物质视角看待当下的工作,纠结在行政工作的琐碎上,于是各种评判和痛苦都蹦了出来。
以全局的视角看待现在的工作,其实我所遇到的这些人和事,都为我提供了许多绝好的机会去破解痛苦体。每一个貌似不够好的事件,都是为了促成我敢于去直面痛苦。我只有接纳这个安排,学着在现实工作里不断地与复苏的痛苦体,与顽固的小我相处,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平常里一步步瓦解包绕在真我外面的层层外壳,最终看到自己真实的面貌。
高校职员这个工作只是我完整人生蓝图的一个小碎片,当我可以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人生时,我突然明白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我提供实修的机会和平台,告诉我该如何去努力,如何对待工作。
就如Joven老师所说“努力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努力,这种努力很辛苦;第二种……”
我对读博的心愿念念不忘,也持续地在努力着,可是这只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努力,试图通过外在的社会地位来满足自我价值感。即使愿景是美好的,依然会带给我许多痛苦,因为这种追求会让我的生活失衡。每当我能在现有的工作和生活里努力去看见并回应自己内在的声音时,内心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定和喜悦。只是那些心理学大咖的出现唤醒了我的理想化认同,打破了刚建立起来的正确努力,让我一步步朝着追求外在价值感的方向走去。
这个过程里,难道我就没有看到小我的活跃吗?有的,可是仅仅限于看见,却没有能力去处理,才会导致这么多的痛苦和情绪出现。
03
远离非我
这次的读博事情让我纠结了三四天,最重要的原因来自我一直以来都有的心理学教授梦想。从三四年前我接触心理学老师的那刻开始,便在潜移默化中受着她的影响,对心理咨询、对心理学都有着莫大兴趣的我又何尝不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她的样子呢?
可是我真的能成为她的样子吗?我只是有比较好的学术能力,可是对于心理咨询对于临床却没有真正的接触,我并没有她身上那股亲和力,那个强大的共情能力。即使我去读了博士就能成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吗?
并不能,这点是我是很清楚的。我并没有强大的共情能力,个人成长也才刚刚开始。如果按照她的成长路径去走,或许最后我不但与心理咨询和心理学教授无缘,还会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
这三四年,在不断地学习中,我总能感觉到许多莫名地复杂情绪:无助、悲哀、自卑、迷茫.……这些其实早已暗示了我不适合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
我迟迟不愿意舍弃这个梦想,只是因为我不知道除了自己熟悉的科研和心理,还能胜任什么工作吧?我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在哪里,才会一而再地借着理想麻痹自己。
当初,我报名「系统课」,不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真正的使命吗?我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成长去发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使命。可是这个过程中,我却是着急了些,「系统课」还没有学习到一半,就担心害怕时间不够,恐惧岁月的流失让自己一事无成。
问题是,我只有借由成长,才有能力了解和看清楚真实的自己。有些幸运的人很早就能发现自己的天赋使命,可是我只看到了他们的幸运,并没有看到他们在遇到这份幸运之前的努力一一做足该做的成长功课,努力地学习如何成为自己。
所以,最后我的决定是什么呢?在老公学业未完成的这两年里,我就立足在现有的工作和生活里继续实修,不断地体悟践行「系统课」的每一节课,做好该做的功课。至于要不要读博,要不要进入心理咨询这个领域,以后到底要做什么事业?等我看清楚了真实的自己再说吧。有些东西很耀眼,可是如果不属于自己不适合自己,再怎么争取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就顺随生命之流,过好当下吧,期待发现自己的那天。
最后
这次的践行,没有以往的那么深刻持久,只是用来化解一次重要的人生抉择。不期待能在班级群里被评为优秀,只是自我的一次整合和梳理。发出来一方面是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尤其是老师的看法,另外也是感受到这三个音频的巨大启发作用,想分享这三个音频给大家。
每次遇到困惑,不急着问他人,先去听听《心灵成长私房话》或许就会有意向不到的启发,毕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听与平常的听,收获也不同。
《心灵成长私房话》我很早就听完了,之后的复习都是基于问题导向的,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去听,总能给我岀其不意的收获。其实我们在生活里遇到的许多事都能检验我们是否听懂了《心灵成长私房话》。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