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宗白华先生1949年写有一篇文章《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里边有这么一段话:“……我们欣赏山水画,也是抬头先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远山与近景构成一幅平面空间节奏,因为我们的视线是从上至下的流转曲折,是节奏的动……”(《美学散步》P92,上海人民出版1981年版)II 宗先生这里对中国诗画特点的分析,我们暂且不论。我感兴趣的是,在这里他提到了我们观看事物(不限于书画)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我们的视线”总是“从上至下”的。由此我不禁想到,最初接触《周易》的人,当他们观察卦象的时候,也总是习惯从上往下来看的;但我们知道,解读《周易》各卦,却与此恰恰相反,而是先从初爻开始,最后才到上爻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III 窃以为,这里可能就体现出《周易》作者有关“看”和“做”的不同逻辑了。其实《周易》是并不反对“从上至下”来观象的,《大象传》的逻辑就是如此,如屯卦《大象传》讲“云雷屯”,蒙卦《大象传》讲“山下出泉,蒙”,需卦《大象传》讲“云上于天,需”等等,所以后来人们才以“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等等来称呼《周易》诸卦。但,具体到卦爻的解读时,那就不是遵从“看”的逻辑,而是遵从“做”的逻辑了,那就必得“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了,也就是要先讲初爻,然后是二、三、四、五,最后再讲上爻——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讲的都是这个道理。IV 总之,欣赏书画也罢,《周易》“观象”也罢,都属于“看”的逻辑,不妨可以“从上至下”而笼罩之,这需要的是“战略”眼光;但在进入事物的细部、开始行动的时候,那就要遵循“做”的逻辑了,即要“自下而上”循序渐进了,这需要的是“战术”实践。《周易》兼有二者,不亦妙乎?
推荐链接:
【周易90秒集锦】第301 - 400 讲(文字+音频)
【周易90秒集锦】第201 - 300 讲(文字+音频)
【周易90秒集锦】第101 - 200 讲(文字+音频)
【周易90秒集锦】第1 - 100讲(文字+音频)
【周易90秒】宗白华论离卦之美
【周易90秒+50】“枯木”般的和尚与“冲动”了的陈忠实:面对美色的不同态度
【周易90秒+50】乌兰布通之战:面对李光地的占卜结果,康熙皇帝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周易90秒】“吝”是什么意思?“咎”又是什么意思?
【周易90秒+10】“非为色也,乃为后也”,这句话真的那么荒唐吗?
【周易90秒+15】刘罗锅(刘墉)题写的“履无咎盦”牌匾,说的什么意思?
【周易90秒】再谈“色”与“后”之关系
孫福萬(字抱一):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论语易解》作者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