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储能的政策建议

发布于 2021-10-08 09:37

(一)加强储能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

从整个低碳能源系统出发,科学理性看待储能作用,避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艰难的电力体制改革和完善的电力市场设计。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储能发展与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政策调整打通储能多重应用的制度性障碍,加速储能的商业化进程。“十四五”时期,储能应纳入国家规划,并且加强储能与电源、电网和清洁能源发展规划间的衔接。同时,制定“十四五”储能专项规划, 明确各类储能“十四五”以及中长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储能管理体制与发展机制。一是统筹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结合新能源电站项目,布局新能源+储能应用项目,为电力系统提供容量支撑和调峰能力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与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发电能力。二是优化电网侧储能布局,通过关键节点布局电网侧储能,提升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及大容量直流接入后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三是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工业园区等其他终端用户,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

(二)完善市场化机制,体现储能在新的电力系统中的商品属性

构建以市场为核心的储能发展机制,体现储能在新的电力系统中的商品属性。一是逐步建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协同推进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建设,通过市场竞价形成发用电价格,准确反映电能供求关系,鼓励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建立容量电价机制和储能成本补偿机制。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建立前,价格主管部门应适时健全上网侧峰谷分时电价,逐步建立终端峰谷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利用高峰、低谷时段市场价差补偿储能运营成本。二是建立完善的储能价值评价体系。为储能产业构建公平的政策环境,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体现储能的多重价值。三是创新运营机制,引导建立“新能源+储能”“用户+储能”等发展模式,支持推广新商业模式、新业态的示范应用。

(三)积极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路线多元化

当前,实现“双碳”目标相对清晰的技术路线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 和“ 煤电+CCUS”。储能以灵活性提供者角色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路线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很长时间内发挥稳定电力系统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储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储能的技术研发要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路线多元化的原则。一是对短板技术、核心技术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可控。开展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储能关键技术研发,调动各方科研力量对储能理论和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中短板技术进行攻关,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强化电化学储能安全技术研究。二是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除了目前相对成熟的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其他类型的储能技术也存在突破的可能性,应在推动相对成熟的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同时,构建储能技术创新研发平台,打造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在内的发展基金和创新联盟, 鼓励源网荷侧的其他类型的储能技术研发、试验和示范。三是坚持储能产业链培育与技术研发协同发展。通过重大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积极推动从生产、建设、运营到回收的全产业链发展。

(四)加快建立并完善储能技术应用标准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储能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储能在接入、交易结算等关键环节的政策,为储能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储能安全与环保的政策法规。二是加快建立储能技术及应用标准体系。加强储能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规范储能不同应用场景标准,建立产业链全覆盖的技术标准体系。三是完善储能电站在设计、建设、并网运行、调度等环节的规范标准、安全标准体系以及突发应急反应机制。(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