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烂尾吗

发布于 2021-10-10 13:11

十一假期的时候跟着我弟看《乔家的儿女》,感觉还挺好玩。而且有个很大的进步就是这次“配角”的性格丰富度很高,有争议,但真的是个有好有坏有血有肉的人,我是认为比几个“主角”的塑造都更有趣一些的。
那天提笔本来想要写写这部剧,但是没写完,一方面是被其他事情耽搁了,一方面是那个劲不足,我有点虚。
因为我都没有把他看完,而且后面几乎没有兴趣看了,我就觉得那好像也没写她的必要了。
但上篇写到的那部分还是顺畅的,所以还是打算搬过来给大家分享下。
这部剧的所谓配角,形象丰满了很多,不再只是纯粹的工具人,这是于我而言最大的进步。
这部剧很容易让人对比着《都挺好》来看的。
说什么“北有苏大强,南有乔祖望”。
虽然我用自己微妙的逻辑辩解了下,苏大强是苏州的,乔祖望是南京的,都是南方的。

但是《都挺好》的官配们相对是容易被模糊掉的,大嫂二嫂还有苏明玉的男朋友,都是一个固定搭配,看似有性格,实则只是花里胡哨的热闹而已。

但《乔家的儿女》不太一样。
这几个儿女,性格特征非常鲜明,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不喜欢。
大哥可以说是有责任心、靠谱,同样也能说是自以为是。
老二可以说是痴情,也可以说是精神出轨。
老三可以说是乖巧懂事,也可以说是无聊没有性格。
老四可以说是勇敢,也可以说是不自爱。
不是说他们的性格丰富,只是同样的一件事可以说成不同的样子,取决于观众。但对于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相信人性的复杂性,性格突出是一方面,但只有一种性格就是对于角色的处理太过简单粗暴了,像干嚼口香糖一样,没味。

反而他们的配偶们让我觉得,嗯,值得细品,美味。
先说小朗,这个角色真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很不喜欢。
比如我喜欢,而我弟不喜欢。
其实也就是女的喜欢,男的不喜欢。
我弟刚开始说的时候简单粗暴的想要告诉我好坏的时候,是这么说的,老大老二老婆都是“渣女”,老四老公是个“大渣男”,只有老三一对从头甜到尾。
我本来想要继续吐槽中国的编剧们到底是对原生家庭有怎样的执念,但是一想人家写的本来就是家庭剧。这是不是也正常?
我不知道,可能存在即合理吧。
但是为什么不能接受人性本来就有坏的黑暗的一面呢,为什么所有的环境都对他们基本产生不了改变呢,学校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就不能遇到某些事某些人然后发生改变吗?
小朗的性格的原因很明显又是原生家庭的锅了,我不想深扒原因,电视剧里没体现出来。
扣除前面盗用新闻稿件的地方,会让人觉得她人品有问题,但就跟我们以前考试偶尔也会作弊一样,不至于直接觉得这个人就一定是坏人吧。
这在现实生活中没人会因为这个直接被全盘否定吧,但剧就会。
因为人们觉得剧只是通过一两个事件来突出人物角色,由于毕竟不是主角,不能分配太多笔墨,因而会引起误会。可能人物最后塑造完了呈现出来的结果会让作者和编剧都惊讶,这已经变了样了。
我了解影视作品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但当我一个业余的看剧的人都能看到这一步,专业的人会看不到吗,不可能的。
虽然过程中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地方,但通过结果来看的话,很可能他们知道了也不愿意改,因为这多省事,简单粗暴又有话题性。
这是我担心害怕的地方,因为这样,就永远拍不出经典的常看常新的东西了。
当然也有可能人家做了我没看出来,这样没问题的,因为这就只是个时间关系了,未来可期。
就像李诞说的“取法取其上”,你要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哪怕你现在做不到,但你得知道,也别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了,得不断的有东西出来,才能不断被推着往前走,“完成比完美重要”。
有些人说小朗那样的家庭出身,怎么可能不会做饭做家务,这种意见就不要有了,我觉得编剧影视剧需要做的是告诉观众:就算那样的家庭,也是有可能不会做饭的。不要跟着观众的固化思维来缩小自己的格局来妄图讨好观众,好的影视剧是传达并引导的,你需要走在观众的前面,让观众接受变化而不是拒绝接受信息。
小朗其实性格和名字一样,爽朗。我特别喜欢那段,一成去给小朗父母送钱帮弟弟回来小朗跟他吵架那段,会因为家庭的没完没了崩溃,那段和一成吵架的地方是我觉得最合理的地方了,然后又会因为被安慰又重新有信心,即使前面和四美有矛盾,那晚两个人睡在一起像极了闺蜜的样子。
自己去打胎那块我刚开始不是很理解,但刚才仔细想想,像我这么自我的人也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
小朗那样的人,不想被任何东西拖累,想要追寻属于自己的更好的未来,也是靠着自己在拼,没有拼男人,想出国拼命考托福,那种人怎么可能甘于做一份稳定的工作,在一个小地方安家,逃离开一个家,又安另一个家,不可能。
所以她的性格做事非常的符合逻辑,也有成长性,也有丰富度,所以我很喜欢。
就写到这。

然后有一天我无意间打开了《庆余年》。
也不是完全无意识,攒了几集的《脱口秀大会》,因为很多原因,有几次都不想追了,但是看完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后,我又重新去追了,然后看到了张若昀,提到了《庆余年》。
然后在找一个下饭剧的时候看到了他,点进去了。
这个剧刚开始是在新西兰的时候一个伯伯推荐给我的,我一直以为他是个正剧,历史剧这样,多少没那么主动的兴趣。
而且我还把他和《陈情令》搞混了,我也对陈情令没啥恶意,但好像那段时间天天刷到相关的一些消息,还有就是后面那个谁的各种被黑,我都记不起名字了,但败光了我的路人缘。
还有就是我以为他有70多集,我才没力气追呢。
但是看了一集后,卧槽,真香。

我边看边笑边感概边遗憾,为什么没早点看。
我说过,每次遇到一本好书或者好的影视剧,都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部剧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老演员们的演技台词都会让人感叹老戏骨,虽然有“刻意飙戏”的感觉,但因为他的设定本来就是在讲述一部小说,所以也合理。
而且足够的实力面前,就算不合理又怎样,演戏的人痛快,看戏的人爽快,就够了!
就像有一集范闲去追司理理,被陈萍萍的黑骑救了的时候,感慨的那句“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再多的诡计都是没用的”。

范闲绝对主角光环,不真实,但那不重要,因为一层一层地跟着他去探险的过程让观众过足了瘾,而且人性方面解释的通,性格的转变也合理(虽然很心疼滕梓荆)。
当你真正走进一个故事以后,你就会跟着角色走,放弃质疑,这叫沉浸式看剧。
在李诞那本《脱口秀工作手册》里前面写了:越早丢掉“看”剧的乐趣,去发现“观察”剧的乐趣。
我懂他的说法。
但是在后面李诞又补充说明了,或者他自己也存在疑问,这样是不是少了沉浸式的乐趣。所以他也是矛盾了。
我刚才在写那一段的时候我懂了。
当一部剧的逻辑或者设定或者各方面整体偏低的时候,或者说当你能“看穿”作者编剧的意图的时候,你会凌驾于他之上去进行“观察”“评价”。
但当一部剧你进入作者编剧的“陷阱”,跟着角色走,没有办法进行下一步的预判,是作者在带着你走,是作者编剧凌驾于你之上,那你就是沉浸式的被别人牵着走。
我的终极梦想是当一个作家,我觉得作家很厉害。
我们没办法拥有这个世界,更没办法改造这个世界,但作家可以创造一个世界!
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里的这句话:像疯狗一样去占有,把世界据为己有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创作。
《庆余年》的作者不是唯一让我有这种感受的,当时《司藤》也有,还有《鬼吹灯》系列。
刚开始《御赐小仵作》也有,但这个很明显,差点功力,格局小了。

我也是突然一下子又明白了些什么,又是一句李诞的话:我也没想到一上来先聊了半懂不懂的经济学,写东西真的很神奇,梳理思考能产生很多新思考,也推荐大家没事多写写。
古装剧的剧本更重要,更考验的是作家的创造功底,当然编剧的从文本到影视化的改编也重要。
但现代剧剧本本身其实应该是被弱化的,编剧导演对生活的观察以及感情的真实细腻更重要。
古装剧刚开始必须要让人进入这个故事的设定,然后放下质疑;现代剧刚开始要足够共情或者真实,让观众放下戒心。
在这说一下《机智的医生生活》不好的一个地方,他的开始。
但错过这部剧的话我绝对很遗憾,所以现在在给朋友推荐的时候会逼着他看完前三集,因为怕弃剧。
又想到李诞了:情绪就是你和观众连接在一起的虫洞,是让你可以在还原的情境与真实的世界之间来回穿窜的任意门。
不管你有多么伟大的发现,多么愤怒的批判,多么哲学性的洞察,请不要一开始就说理。你是来让大家笑的,就算你要传道,也请先给大家一个听的理由。
还有一个地方我有点不满意,就是王启年特别贪财嘛,然后弹幕里到处都说他拿去资助那些弱小了,我还没看到最后,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事,但我希望没有。
观众总是没办法并且不愿意去接受正面形象的人有这些“缺点”的,他们一定要给他想个借口,并且观众也沉浸在自己的感动里,但没必要。
因为我们长大了,不再只是用好人坏人来区分了,不是非黑即白,人性的复杂比人性的绝对正面要更有意思,尤其在影视剧里,更不需要这种单一。
就像那个程巨树,在被范闲当街打死的过程中,遇到滕梓荆的小孩,去摸他,还小心翼翼的擦手,这一幕,我尤其感动。
不用强加说明程巨树的无奈,也别在这放大范闲的善良不杀他。
一码事归一码事,他做过坏事,他也有柔软的那一面。

看《庆余年》的时候我总是会和《琅琊榜》进行对比,《琅琊榜》看了应该有10遍以上了。
他们的整个逻辑线比较像。
我突然明白了。
我昨天还在想《庆余年》好像比《琅琊榜》厉害一点,因为《琅琊榜》其实好人坏人阵营分的很清楚,线很明显,但也因此会显得简单,只不过在影视化里这是成功的。
《庆余年》我觉得他厉害的是我猜不透他的下一步,我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会发生什么,所以我觉得比《琅琊榜》深一些,显得更厉害一些。
但是刚才我明白了:
是因为《琅琊榜》的林殊啥都知道,所以你跟着他走就啥都知道,你是主动地在推进故事发展的那个人。
但《庆余年》和《御赐小仵作》不是,因为主角们也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他们在往前走着,一步一步拨开迷雾,所以当开始信息不足的时候,你和他们一样是茫然的,没法预判。
写到这我自己都不由得拍手叫好,写东西真的很神奇。
也许前面这个发现已经被很多人发现了,但我不知道,我自己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对我而言就是厉害的。
虽然也会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挫败,但我刚才想明白了,其实早些知道也没用,毕竟我这性格,除非自己认同,不然别人说的话,怕也只是随便听一听吧。
哎,还真的无知且自大,且又矛盾吧。

开始的时候还会热烈地讨论或者有追下去的热情,但很多看到一半就不想看了。
我还没发现为什么。
但我就突然想到前一段时间的年龄焦虑了。
很慌很害怕。
后来我想明白了,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给你自己的人生在30岁前设限了,你觉得往后的人生都在走下坡路了,所以你慌。
但那个“你觉得”是错的。
所以想明白这个就不再有年龄焦虑了。
每段人生都是一个剧本,希望你的剧本可以有起有伏,也可以平平淡淡,但请越来越有滋有味,而不是在某一个时间段戛然而止,索然无味,让你自己看的都疲惫。
以前觉得日复一日是最大的诅咒,现在觉得还有明天是最好的祝福。
开始相信时间的力量而不再只是惧怕,不要和时间赛跑,去和时间相处。
我最近的人生导师李诞大师说了:我们必须习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生不是几把牌,赢了就赢了,人生是个牌局,想散都散不了的那种,输赢不在一把两把。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