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许愿才最灵验?“三个须知”和“三个切记”助您心想事成.
发布于 2021-10-10 20:52
生活中遇到难事或有所求,很多人都会去寺院里许愿,希望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或度过难关。
但是怎样“许愿”才最灵验,更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呢?
1、须知佛菩萨面前众生平等
很多“信佛人”在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或有所希求时,就会到寺院向佛菩萨“许愿”,求佛菩萨加持庇佑,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求财、求子、求姻缘、求事业、求平安、求健康长寿等等,不一而足。
有些人觉得拜佛许愿就像求人办事一样,事情办好了,要带着礼物去答谢,不然神明可能会不高兴,所以就许诺一旦愿望成真,就修庙、造像等等,来“还愿”报答佛菩萨。其实佛菩萨大慈大悲,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又岂会是凡夫心所理解的那样狭隘呢?
我们需要明白:佛菩萨面前众生平等,无论你有没有“许愿还愿”,佛菩萨都在加持庇佑着我们。
2、须知佛菩萨无处不在
佛菩萨的法身清净广大,周遍十方,无处不在。佛菩萨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凡夫的烦恼心与佛菩萨的清净法身不相应,所以即使佛在眼前,我们也见不到。
诸佛菩萨为利益、圆满众生,发无量的清净大愿,但凡众生有一丝善心、一点正念,佛菩萨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加持庇佑我们、救助我们。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不管我们有没有“许愿”,十方诸佛都不曾放弃我们,就像母亲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是很多时候,孩子不想母亲,不肯听母亲的话,佛菩萨的加持我们感应不到而已。
3、须知佛法不讲“许愿”而倡导“发愿”
在佛教中,“发愿”一词更为常见,其指向也比掺杂了民间信仰的“许愿”更加明确,用途也更为广泛。
发愿,是我想要去做什么;许愿,则是我想要得到什么结果。前者是在因上而言,后者是求果相。
许愿是把希望寄托于神秘的外力保佑,而发愿是策发自己内心的力量,在这个愿力的引导下去实践,靠自己的努力实现。
佛法不讲“许愿”,而是倡导“发愿”。
过去诸佛菩萨在初发心时都有发愿,并且贯穿修行始终,直至成佛,如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等;而历代祖师也各有发愿,且有不少发愿文流传于世,如《怡山发愿文》等。
虽然如此,但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在悯念众生,即便是“许愿”,也还是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既然佛菩萨一直在加持众生,同样是愿,为什么我们所“许”的愿有的灵验了,有的却没有呢?
到底怎样"许愿"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呢?
1、切记要诚心不疑
切记要诚心不疑
佛前许愿,心诚是关键。
许愿时要专心,专一至诚,才容易获得感应。不要有疑心,不好一边许愿,一边半信半疑。这样很难做到真正的诚心敬意,而使感应的机率变小。
2、切记要符合因果
所谓“许愿”,就是于生活中有所求,我们所求的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因果规律,不能凭空祈求。
比如,每年高考之前,一些家长会求佛菩萨加持,孩子能考得好,考上重点大学,或者考多少分以上等等。
但如果这个孩子正常发挥也就考200多分,我们向佛菩萨“许愿”让孩子考到600多分,这个愿通常是不会实现的。
“还愿”建再大的寺院都没有用,因为世间之事,需要因缘条件具备才能成,佛菩萨并不能帮我们违背因果规律。
此外,“许”的是不善的愿也不可行。比如希望竞争对手倒霉,自己通过违法的手段获得钱财、地位等等,这些是不会实现的。
这些不善愿,带来的都是恶业,是让我们受苦的因,佛菩萨怜悯一切众生,要度众生离苦得乐,怎么可能帮众生造恶业?
佛菩萨于众生无所求。我们“许”的愿,实现也好,未实现也好,都是佛菩萨观众生得度因缘,再随缘化度众生。
所有的目的,或培植善根,或积累福德善缘,都是为了让众生更好地悟入佛道,修行解脱。
如果想要“许愿”更快地实现,自己也要多做善行、善业,有善因善缘,才会有善果。
佛菩萨的加持是助缘,并不是像交易一样,佛菩萨给我们想要的,我们再“还愿”给佛菩萨什么好处。
在佛教中,“许愿”不如发愿、行愿,依教奉行,才最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