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不确定因素那么多,到底有多少实际价值?说到心里了!

发布于 2021-10-11 07:55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测量系统具备的条件:

量具良好且分辨力足够(公差1/10或过程变差1/10)

人员测量手法熟悉(测量点把握、量具使用技巧等)

选样合理(分布整个生产过程)

计量型测量系统判定标准:

结果

判断

%GR&R<10%

可接受

10%≤%GR&R≤30%

有条件接受

%GR&R>30%

不接受

重复性EV对GRR的影响:


由上面两条公式可知GRR与EV成正比,而EV由R决定,故R的大小直接影响GRR的大小。(R:是三名检验员分别单独对10个件测量后的测量极差的平均值,R=(Ra+Rb+Rc)/3)所以MSA不合格,一是重复性EV偏高了,从而推出R偏高。反映了同一检验员测量同一零件三次,结果差别大;例如下表的针对某卡尺进行的测量系统分析A人员的数据。




从上图和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出,检验员A测量零件2和零件4时,三次测量结果偏差大。重复性%EV计算结果为:45.28%,不合格。

针对上面问题的可能原因:

1,检验员对检验手法不熟悉,缺少经验;例如,从其他岗位临时调过来。    

2,测量手法发生变化;例如,此特性原本用检具检测,考核时使用了另外一种测   量工具。

3,测量位置不好把握。 

(详细影响重复性可能原因,见《MSA手册》第四版P51-52)

应采取措施:

1,进行测量技巧培训;例如,在正式测量前,让检验员试几遍,从旁指导等。    

2,制作简易工装进行定位。     

再现性AV对GRR的影响:


跟GRR与EV的关系相似,AV中的XDIFF  的大小直接影响GRR大小。( XDIFF  :是三名检验员分别单独对10个件测量后的零件平均值的极差;计算公式:XDIFF  =MAX( Xa,Xb,Xc)-MIN( Xa,Xb,Xc))

所以MSA不合格,另一个原因是AV偏高了,从而推出XDIFF  偏高,反映了三个检验员之间的测量结果相差较大。



从上图可明显的看出,检验员C所测量数据比其他两名检验员的低,从而导致零件平均值的极差( XDIFF )被拉大。最终再现性%AV=35.18%,不合格。

针对上面问题的可能原因:

1,检验员测量手法不一致;例如,检验员C使用卡尺时力度过大或检验员A和B力度过小。    

2,测量方法不一致;例如,检验员C与检验员A和B的测量固定点不一样。    

3,观测造成的误差;例如,读数时读错了。    

(详细影响再现性可能原因,见《MSA手册》第四版P52-53)

应采取措施:

1,进行测量技巧培训;例如,力度的把握。    

2,测量前明确需注意的地方。   

3,零件变差PV对%GRR的影响。

样品的选择十分重要,GRR样品的选取应该尽可能的覆盖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范围。应避免的情况是:取连续的产品;或只取一个穴号;或短时间内取样 。


在过程平均附近抽出样品测量分析结果比实际不好

比过程分布更宽的范围内抽出样品测量分析结果比实际好

样品充分反应在整个过程分布时才有意义


从上面公式可知,计算%GRR时,除了GRR本身外,也受零件变差影响。%GRR 与PV成反比,而PV由RP决定,故RP越大,%GRR越小。( RP:10个样件的极差值;RP= Xmax-Xmin)所以MSA不合格,还有一个原因是PV偏小,从而推出RP偏小,即样件的零件变差没有覆盖整个过程变差。如果零件变差覆盖整个过程变差,则体现在均值图上大部分点超出控制限。

如下图(某测量系统分析均值图)可以看出,代表零件变差的曲线大都在控制限内,由于此均值图的控制限值是以重复性误差为基础( UCL/LCL=XP±A2R),如果没有或很少子组平均值在控制限外,说明零件间变差隐蔽在重复性中,测量变差支配着过程变差,如果用这些零件代表过程变差,则是不可接受的。


由下图(某扭矩扳手测量系统分析)可以看出,代表零件均值的点大多落在控制限外,说明了零件变差大于测量变差,这些零件可用来代表过程变差。如果出现上述样品零件变差没有代表过程变差的情况,则需重新选样,可以分多天来进行,每天取一个样品。


MSA是控制工具?观察工具?研究工具?工业化生产制造现场更需要的是控制工具和观察工具。

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