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哪些因素“招惹”了强迫症?为什么要摆脱它那么难?

发布于 2021-10-12 19:09

有些人原本好好的,为什么会受到强迫症的侵扰?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研究结论。经过一番梳理,今天我们给大家归纳一下可能引起强迫症的几方面的原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人格因素(强迫性人格基础)
    虽然目前并没有研究表明强迫性人格与强迫症之间到底存在何种比例或数量关系,然而已经有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强迫症与强迫人格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强迫症患者通常有缺乏自信,焦虑,紧张,敏感多疑,自卑、自责,刻板和强迫观念等人格基础的存在。国外有研究发现,强迫症共患人格障碍患者通常表现为过敏、人际关系欠佳,空虚,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等。精神分析学派也认为,强迫症是患者强迫性人格发展的结果。
2、认知行为因素
认知行为流派研究者从本研究领域出发对强迫症的病理开展了深入的探索。最新的研究表明,功能性失调信念、患者的不良应对策略等对强迫症的产生和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患者面对外界各种刺激产生的趋-避冲突也可能是导致强迫症重要因素之一。王雪梅(2013)等人的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中不安全依恋类型的比例较高,而这又会影响患者的压力知觉。这些在认知行为领域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强迫症的认识。
3、心理社会因素(社会环境诱因)
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强烈而持久精神压力事件带给了人们强烈情绪体验和不可控感。这些刺激事件往往使人们的惯常应对机制趋于无效和崩溃。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强迫症可能与刺激过多、反复出现,造成患者中枢神经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有关。黄裕华等人(2011)的研究证实,不同程度的强迫状态的发生与其心理压力水平存在相关性。焦虑与强迫状态存在正相关,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心理压力会带来一定的焦虑,强迫症患者可能对压力更加敏感
    4、遗传因素
不少研究证实人类有些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存在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刘灏等人(2010)研究证实,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可能具有某些特质性的人格特征,而这种特质性的人格特征又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存在相关性。当然这种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既有可能是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患者,成为患者的生物学基础,也有可能是特质性人格通过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影响,使患者的人格出现偏差。具体是哪种可能性更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5、生物学基础(生化因素)
    因为强迫症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由此也就可以推断该症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强迫症可能与患者5-羟色胺系统功能减弱有关。目前,关于强迫症生化因素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成就,这些研究对强迫症的治疗产生了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明圆. (2008). 强迫症浅论中外医疗, ( 23), 147148.
2. 张众良张仲明李红. (2010). 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8(2), 306313.
3. 王雪梅史占明王倩杨蕴萍. (2013). 强迫障碍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其与压力觉知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1(3),  426428.
4. 范红霞申荷永张敏. (2006).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4(6), 692695.
5. 黄裕华丘奕文李芬芳. (2011). 某校大学生手机强迫心理状态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分析中国校医25(8), 570572.
6. 刘灏张伯全唐济生. ( 2010). 强迫症患者人格与其父母人格的特征及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4(7), 494497.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