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动力学理论逐句解读同一案例系列---自体心理学解读(一)

发布于 2021-10-13 08:13

说明:史蒂芬的案例是一位精神分析师做的一个案例,我拿过来是用这样的一个案例做为一个材料,尝试用我自己学习和理解的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来做一番详细的解读。欢迎大家不吝指教。
   

史蒂芬在23、24岁的时候开始接受我的精神分析,那个时候他已经从大学毕业了开始他的法律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他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学生,追求成功、追求卓越,(性格)他上的法学院也是非常顶尖的精英级别的法学院,但是他在学习的时候碰到了很大困难,他没有办法专心投入到学习中,他感到自己非常容易分心,经常容易易激惹,他对自己很失望(出现的问题),因为他感觉自己必须要做好,在法学院取得成功是他未来成功的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自体是个体的启动中心,核心抱负,理想,天分,才能的独特集合体,赋予人格核心企图,自体-安抚;自体-推进,自体-引导,自体-支持,给与个体人生意义,抱负,才能目标,及之间的张力,塑造个体生命活力。同时是随情境流动,变化的。
导致自体缺损的情形:
双亲和孩子的互动:入侵、破坏、干扰、无回应,覆盖,扭曲,错位等。。。。导致自体的虚弱、脆弱、羞耻、与统整内聚感降低;从分裂样个体启动自我保护, 回避交往——到自恋疾患自己是异类,有缺陷,不重要,无价值,可怜和荒谬,抑郁,绝望。。。。
成熟的自恋:有足够的自尊调节,共情,创造力,幽默和智慧的能力。 
显然,他的自体是有缺损的。
心理问题的分类:
经典精神分析分类: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
自体心理学分类:神经症——自恋障碍(自恋人格障碍、自恋行为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精神分裂
 
当我们第一次会面的时候史蒂芬非常防御很有距离感(治疗师的感觉),他好像不知道该怎么样跟我沟通,不知道该告诉我什么事情
说明缺乏自体客体的体验。
自体客体概念的演进:科胡特从自我心理学的框架下发展而来,开始指一个人或一个客体,为个体执行自恋功能,患者并没有把咨询师体验为一个独立的人,而被体验为自体的一个组件,这个组件是患者所必须的,维持患者自体的统整。病人需要利用分析师作为维持自体统整的功能来体验这个面向。
1977年科胡特用自体客体,自体客体需要概念,取代自恋的概念;自恋病理从根本上反映自体健康需要在关系中受挫和扭曲所造成的发展停滞;自体客体既不是自体也不是客体,他们是由关系所执行的功能。
后科胡特对自体客体概念的修正
 自体客体这个术语是我们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的特殊的连接,这个特定的连接是为了维持,恢复,或者巩固自体体验,自体客体指的是另一个人提供了一类功能,这类功能与增强自体体验有关——自体客体体验,自体客体功能,支持性的体验都是自体客体体验,泛指支持性的体验。
自体和自体客体是一对,互相依存,自体心理学有学者也称自体客体心理学;自体客体是自体的氧气基质,没有氧气,一个人的内心无法更好的存活。
 
除了一件事情他非常强调,他认为自己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他的父亲他对他的父亲非常生气,生气体现在父亲为他付钱这件事情上。他的父亲同意为他出上法学院的学费
对父亲理想化失败而产生的愤怒。简单说,父亲无法被他使用(来发展自己的自恋)。
理想化需要:被喂食被安抚睡眠,安抚情绪;需要体验到自身是受钦佩和受尊重他人的一部分并受其保护;需要有机会被接受并融入稳定的、平静的、有力量的、智慧的、有保护性的他人,这个人被体验为拥有主体所缺乏的特质,我是你的一部分,和你在一起,我会获得你的力量感。渴望加入钦佩形象的力量和稳定中,尤其是沮丧和恐惧的时候。父母发挥的功能满足了孩子日常的理想化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再重复这种满足理想化自体客体的感觉,逐渐帮助孩子结构化或者象征化自体安抚影像和相应的能力;享有基本的安全感,更能忍受各种不适感,拥有更大的敢于探索世界的自由感,探索,坚定。
 
(不知道在中国的情况是什么样)但是在美国,法学院是三年制的。父亲是一个小商人,父亲承诺这三年史蒂芬的学费、住宿费还有一切生活的开销都可以由父亲承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承诺)。但是史蒂芬觉得自己从来都不知道父亲的支票什么时候会寄给自己,他总是很担心父亲的支票不会寄过来,担心父亲会打破承诺。史蒂芬总是觉得自己的父亲在逼自己不得不每次都向他去乞求、去询问,然后父亲才会把钱给自己。
我们介绍一下史蒂芬的历史:他在9、10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他和两个妹妹和母亲一起生活,但是他的妈妈有比较严重的躯体疾病,躯体疾病让他的妈妈非常虚弱,经常容易感觉疲劳,没有办法做养育子女的工作
他的妈妈和爸爸都无法被理想化。爸爸还有一些被理想化的功能,所以,他担心这个功能会消失。妈妈是几乎完全无法被理想化的。
所以他的姥姥参与进来,姥姥帮助妈妈做妈妈做不到的养育的事情
姥姥被理想化的,可以被使用的
他的父亲在离婚之后就和之前插足他们婚姻的第三者结婚了,形成了新的家庭
他的父亲其实更早的时候,就开始理想化失败的了
(父亲离开家庭)而且在和第三者结婚之后父亲还是住在比较近的地方,住在同一个城市里面。父亲的希望是当离婚的事情已经安顿好,双方都重新安顿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亲近自己的,所以父亲以为如果他住得比较近的话,自己的孩子就可以在爸爸和妈妈之间来回走动。孩子们是不愿意有这样的安排,孩子们选择站在妈妈的这一边,不愿意去爸爸那
父亲想成为他的自体客体的,但是他被父亲的离开伤害了,他对父亲的理想化失败了,他对父亲是失望的、他不敢再去理想化他的父亲(使用),他担心被父亲带来的伤害会再次发生,因为以前已经发生过了。
当爸爸发现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变得抑郁起来,所以父亲寻求了精神分析的帮助。而且父亲也在和他的精神分析师的工作探索中开始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就是想介绍史蒂芬也接受精神分析,觉得这样也许可以消除父亲和子女之间的纠纷,所以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史蒂芬被转介到我这里接受精神分析。
自体缺损的情形:
导致自体的虚弱、脆弱、羞耻、与统整内聚感降低;感觉自己是异类,有缺陷,不重要,无价值,可怜和荒谬,抑郁,绝望。。。。
父亲也是发生了自体缺损的情形,他抑郁了。
而且在史蒂芬上法学院的时候,他接受治疗的费用也是由他父亲承担的,但是在史蒂芬自己开始工作了之后,史蒂芬自己付自己的分析费用了。史蒂芬他同意了这样的安排,因为他觉得只有他爸爸付费这才是公平的,因为毕竟他感觉自己所有的问题都是他爸爸导致的,理想化失败的对父亲的愤怒。
而且他还觉得如果他给了一些爸爸想要的东西,爸爸就会继续为他付钱,付他的学校的学费而这个是他很担心的事情(担心他父亲拒绝付费),他也担心他自己没办法在这个高度竞争的学习环境里面取得成功。
他是镜映的体验是不足的。
镜映需要( mirroring need):(回声需要)需要感到被承认、被接受、被认可、有价值,尤其是当向重要他人展示自身某些重要方面的时候。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试图保留原始力量感,完美感,以及和母亲的一体感,面对孩子的表现癖的展示,照顾者对之给与阶段恰当的呼应,反射,认可和赞赏,就确认并增强了孩子的夸大表现癖的自体。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