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的可对话性

发布于 2021-10-13 08:39

> 地.不.平.线GravityAnomaly展,TNT当代艺术空间供图 

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承载着经济业态、文化面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未来环境的丰富想象,既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心灵栖居的精神场域,它有生命力,有和人的可链接性、可对话性,给都市人群带来更丰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今,多元化正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特别是文化艺术空间发展的一大趋势,空间艺术作品除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往往涵盖新媒体、雕塑、架上艺术、装置、综合艺术等多个方面,以城市艺术和设计为载体,挖掘和契合当地特色文化符号,塑造城市空间的文化氛围。

> 地.不.平.线GravityAnomaly展,TNT当代艺术空间供图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油画村的TNT当代艺术空间于2018年设立,通过驻地计划和公共计划支持当代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文化是需要交流和碰撞的,不然很容易产生‘内卷’。我希望在这个平台实现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大家都能有自信的态度、开放的心态去碰撞。”TNT当代艺术空间主理人冯健梅说。《地.不.平.线Gravity Anomaly》多媒介实验艺术邀请展是TNT当代艺术空间2020年推出的一场艺术、科技与空间共同构建而成的引力异常实验。展览的特别之处是有意识地展现不平衡的状态,打破观众的固化想象,通过调动身心在不自觉中介入艺术中去。展览中的互动多媒体艺术作品《栾.声Twin.sound》以及《它是它所不是的样子》就试图探究自然、海洋和平衡的关系,以及那些深藏不露的人的目光带给人们的情绪反应和情感激荡。

> 地.不.平.线GravityAnomaly展,TNT当代艺术空间供图 

深究展览背后的逻辑,冯健梅表示:“我们熟知的地平线其实是不平的,所有的东西都在流动,这才是正常、健康的循环。不平其实也是打破边界、打破局限的一种方式,如果所有东西都是平的,便不会产生流动。”冯健梅认为,即使地平线和其他很多事物都是不平的,但仍要抱着人人平等的态度。“无论是创办驻地还是打造空间,我都希望展现出一种不固化、平等的状态。以前很多人会感觉跟艺术之间的距离比较遥远,总感觉艺术高高在上,我希望打破这样的时空和心理距离,让大家感觉到艺术的平等和流动。”

> 地.不.平.线GravityAnomaly展,TNT当代艺术空间供图 

无论公共艺术空间、公共艺术产品还是公共园林景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日渐丰裕、新艺术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其呈现方式都在从曾经相对单一的观赏性、写实性转向参与性和互动性,设计效能不断放大,带动形成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理想与激情的集中反映场域。“和安置在博物馆、美术馆这些室内空间的艺术不同,公共艺术更加具有开放性,设计形态与想表达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深圳广美雕塑壁画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中心总监杨京说,公共雕塑更需思及和自然、社会环境及空间之间的关系。

> 马尼拉希尔顿酒店金属线雕塑,集艺舍供图

> 马尼拉万豪酒店Jayne Dyer挂墙蝴蝶造型装置,集艺舍供图

由抽象艺术家Billy Lee设计的不锈钢烤漆雕塑作品《色彩域》放置在深圳市龙岗区的文化地标建筑红立方外,作品将航天仪器陀螺仪和儿童玩具陀螺相结合,兼具传统形态和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神秘气息的公共艺术形态和交互体验场域。当观众走近或者围绕作品转动,内置的触发装置会发生变化,作品里映射的光线和色彩就被参与进来的人激活。这件作品和由麦肯诺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红立方造型元素协调呼应,形成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结合。“公共艺术的创意由城市环境和文化孕育,同时也成为一方水土和一个地方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土壤,可以说,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就是一座城市灵魂的重要表现。”杨京说。

> 大梅沙中兴和泰酒店屋顶花园,泓一设计供图

更加崇尚自然和绿色的公共园林景观则通过自然环境的“外适”,达到健康生活的“内和”,体现着中国人的哲学观和生活观。“园林设计是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深圳市泓一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余国泓在设计中注重当代美学、文化艺术、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合一,希望通过设计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把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环境变成生活本身。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园林文化的哲学思辨一直体现着可持续性的生命力。“这种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要求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兼顾保障永续发展,绿色、生态元素的创新应用,多功能、可回收的设计都是可持续的落脚点。”余国泓说,我们在逐步增加更原生态产品和可再生材料的运用,减少精加工和工业制造,实现与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相契合。可持续的设计还体现在从大自然中寻找设计灵感,我们并不将树木、山水直接搬过来,更多是用抽象的概念,在园林景观中体现自然的线条、形状和色彩,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感官,让人接触具有生命或类似生命形式的自然环境,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与室内环境不一样的感受,而框景和借景手法则是让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的表现。在给深圳湾壹号会所设计的景观中,他以枯山水的概念打造极简的空间置景,营造禅意静谧的氛围,同时借助窗外的都市高楼大厦,呼应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对比鲜明的冲突感带给人们更多思考。“通过把旁边的标志性建筑‘春笋’借到景观之中,让它成为这片场域中的一员,从某个角度看出去,会有春笋从石头里钻出来的视觉感受,展现出破石而出的张力和生命力。”

> 深圳湾壹号会所景观设计,泓一设计供图

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不仅是展现文化生活的物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通过与在地文化氛围的化学反应,和人们的情感世界产生链接,建立城市人文与场域,形成城市新的历史记忆。“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反馈生活。我期待用艺术介入所在社区,不仅让大芬成为艺术家的部落,同时让艺术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大家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艺术的氛围,然后去享受艺术。”冯健梅说,30年前的大芬还是个人多嘈杂的老民居区,在越来越多的空间进行文化艺术改造,正不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看着大家精心打造自己的空间,说明艺术和设计确实在引发良好反应。作为一个空间也好,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也好,可能不仅仅在于有形的机体本身,它后续能够引发出的连锁人文反应才是更重要的。”

> 怡景花园别墅景观设计,泓一设计供图

文 Article / 李小芳 Li Xiaofang、徐欣璐 Xu Xinlu ;

图 Pictures /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推荐热门文章

去他们的镜头里静一静

纪念碑:凝聚在空间里的永恒

欢迎购买艺术与设计最新杂志

9月刊现已发行

艺术与设计(理论)投稿方式

艺术与设计(理论)欢迎您的来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

【电话】010-68583578

【邮编】100054

【E-mail】 lihongfei@vip.163.com

【官网】www.artdesign.org.cn

【投稿须知】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欢迎下载艺术与设计APP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