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的“选点”,有讲究
发布于 2021-10-14 06:48
初中名著导读的课堂教学大赛,在暨阳如期举行。
18位选手登台献技,各显神通。
有幸观摩了其中的6节课,3节是《朝花夕拾》,3节是《西游记》。不管是回忆性散文集,还是长篇章回体小说,老师们都能展示各自的精彩,暨阳的学生课堂上表现也可圈可点。
每堂课的选点,都很有特色,足见备课时花的功夫。
以“趣”为话题,梳理《朝花夕拾》中的人事物景,以及隐藏其中的作者态度;以“筹建展馆”为载体,梳理《朝花夕拾》中的人与事,还有某些微主题;以“地”为抓手,以“离开”为话题,理解作品的某些内容与作者特定情境中的心情。
以“闹”为话题,以批注、写话等活动重点读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心理补白”等活动理解唐三藏形象的丰富性;以比较孙悟空在戴上“紧箍儿”前后表现,解读孙悟空的成长。
六位老师,一位是基于外在项目任务,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另五位都是从书中进行内容选点,然后围绕这个内容点,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阅读。
黄厚江说,要在阅读中教会学生阅读,这是阅读课的最基本定位。教师设计课堂活动,要以“教学生阅读”为旨归,而不能只是完成自己预设的某一任务即可。
从课堂实施效果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活动设计思路,客观上都会受到文章体式、文本内容的制约,主观上又会受到教师对教材要求认知的影响,受到教师对整本书理解广度深度细腻度的限制。
例如,名著导读课,与单篇阅读课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内容太多。因此,必要的“跳读”指导,就不可缺少的。
“跳读与精读”作为阅读方法,在中教材,虽说安排《西游记》的阅读短文里,但不表示《朝花夕拾》就不能用,而且是必须用。
学生在阅读中在哪里“起跳”,“跳”起来之后如何判断下一个“落点”,然后又如何继续“跳”,这其中的标识有哪些,等等,都是教师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备课时选择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其实就是在选择“起跳点“,教师对“起跳点”所用的词语,就是“跳读”标识,是学生进行“跳读”时的落点判断依据。因此,这个用词就十分重要。
例如,《西游记》中“闹”与“紧箍儿”就是两个很好的“跳读”标识。“闹”是动作,也是感受,“紧箍儿”这种客观物像。相比较而言后者会易于判断。
同样,《朝花夕拾》中“趣”这种偏主观的标识,就不如某一客观的物(如鲁迅提到过的书),或特定关系的人(如鲁迅的老师们),便于初一学生掌握。
其实,学生在梳理出这些物或人之后,我们再来品析“物品之趣”或“人物之趣”,对“趣”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后,还是可以拓展到其他“趣”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