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正阳门适合吗?︱什么?!北京人剃头也和大前门有关?

发布于 2021-10-14 06:42

徐徐道来话北京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从南到北中轴线88

大前门的前世今生1

本节目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北京“前门”,其实有三重含义:一个是指正阳门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五牌楼等建筑群的简称。正阳门以“宅中定位”的优势,内向拱卫皇城,外向隆示万邦,一直领袖京师诸门,因此,也被称为九门之首。第二重含义,只是正阳门箭楼的简称,在老北京,一说前门楼子,人们普遍想到的就是正阳门箭楼,前门楼子九丈九,说的也是箭楼,正阳门箭楼其实是真正的北京城老北京人的象征和自豪,更多大前门的内涵,都凝聚在正阳门箭楼当中。第三个含义,泛指前门大街及两侧街巷组成的传统商业街区。前门大街,从明朝开始就是北京繁华的商业街,到清代更为兴盛。时光荏苒,前门历经数百年沧桑,它早已成为老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象征,作为首都亮丽新名片的文化功能日益凸显。
今天,正值九九重阳节,我们也祝老年人生活幸福美满,健康长寿,日日登高。其实,如果能在重阳节的时候,登上正阳门,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

正阳门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天安门广场上最高的建筑。“前门楼子九丈九”,重阳登高选择正阳门是很合适的。重阳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原本是很重要的。民俗观念中,把一、三、五、七、九称为阳数,九作为阳数里面最大的数字,“重九”被人们认为是吉祥的日子。传承至今,九月初九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如果阳光晴好,大家在正阳门城楼上居高揽胜,心情会格外舒畅,这里视野非常开阔,向北看,节日的天安门广场大美如画,天安门城楼更加庄严巍峨;向南看,前门大街繁华热闹,新修整的中轴线南段御道一气呵成,直抵远远的永定门城楼;向东看,远处的CBD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派现代气息;向西看,巍巍西山莽莽苍苍,山形依旧。不过,提醒您,现在的正阳门管理处,因修缮及其他原因,一直没有对公众开放,还请您等开放后,再去正阳门城楼或是箭楼登高一望。








说起来这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它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也就是1419年,但正阳门城楼箭楼,则是始建于明正统四年,也就是公元143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正阳门到底是怎么修建的?


前门的城楼、箭楼、瓮城、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及五牌楼,这是北京城最雄伟壮观的一组建筑群。现在虽然瓮城、关帝庙、观音庙、正阳桥和五牌楼都不见了,但这一北一南、饱经沧桑、屹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城楼和箭楼,却显得既古老而又神采奕奕。说它古老,因为它的实际年龄已五百多岁了;说它年轻,因为现在它又被打扮得金碧辉煌,焕然一新了。

  

城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高42米,面宽七间,进深24米。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瓦剪边。朱红楼阁,上下两层,上层前后檐都是菱花格的隔扇门窗,下层是涂朱的砖墙。南北两面明间和东西山面各有一座供人出入的大门。

  

箭楼和瓮城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箭楼高36米,楼顶也是灰筒瓦,绿瓦剪边,重檐两滴水的歇山顶。东、西、南三面墙上及两檐间开有射孔94个。北边建抱厦五间,并有三个门可通至城的台顶。在城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堵似半月形的城墙和箭楼相连,这就是瓮城。瓮城里是个东西宽108米,南北深85米的小广场。箭楼和瓮城是前门正门的重要屏障,是保卫内城的重要堡垒。守城的士兵在箭楼上通过各个射孔,向下放射弩、箭;在瓮城的城楼和女墙处,向攻城者放箭和投掷灰瓶滚木。此外,还有前门城楼悬灯示警的说法。因为前门距皇宫很近,一旦前门失守就危及皇宫。古代通讯落后,悬灯示警,可以迅速报告城外的战斗情况。城楼上悬一盏灯,它是说敌人已接近城下;悬两盏灯,它是说战斗激烈;悬三盏灯,它是说城防将要失守。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进了广安门,崇祯帝听说前门城楼上已悬上了三盏灯,知道大势已去,便带领太监王承恩出了神武门,登上煤山,在山的东麓一棵大槐树上自尽。

 

 

前门战时是这样,平时戒备也很严紧。据《宸垣识略》记载:“正阳外门设而不开,惟大驾由之。月墙东西设二洞子门,为官民出入。”正阳外门就是箭楼下的门洞,它平日闭而不开,只有皇帝出入时,开启城门,供皇帝出入。平日,众多的士官客商、市民行人出入前门,要绕东、西二洞子门,通过正阳里门(就是城楼下之门)出入。而且,这三个门,日落关门,日晓开门,夜间不能通行。

  

瓮城里,原有关帝庙和观世音菩萨庙。在瓮城里,除前门城楼下门洞外的两个石狮子外,最重要的建筑就是门洞东边的观音庙和西边的关帝庙。据《宸垣识略》记载:“观音大士庙在月城内之东边,有明万历壬辰修筑都城碑记”,“关帝庙在月城内之西边,有明万历间焦竑碑记”。这说明二庙都是明万历年间修建的。两个庙都是只有一层殿的小庙,庙虽然不大,但明清时,香火很盛。每月初一、十五日开庙,尤其旧历年三十夜,到关帝庙拜佛求签的人拥挤不堪。如《都门杂咏》记载:“来往人皆动拜瞻,香逢朔望倍多添。京中几万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签?”

  

明末清初,前门瓮城的东西月墙外,店铺林立,行人众多,是当时商业繁盛地区之一。东月墙外卖帽子的多,称为帽巷。西月墙外卖荷包的多,称为荷包巷。在《都门杂咏》上对帽巷和荷包巷的热闹也有描述:“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

  

在箭楼前,有三座跨越护城河的石拱桥,叫正阳桥。过了桥就是北京最高大、雄伟的油漆彩画、木结构的五牌楼。牌楼上有“正阳桥”三个大字。

  

前门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及五牌楼这一组建筑群,造型庄严,气势凝重,布局合理,设计者颇具匠心。它显示着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是我们的骄傲。

  

就是这组建筑群,几百年来,不知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它有过欢笑,也有过悲哀,它就是近代北京历史的见证。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困难,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人民无法谋生。特别是陕北连年大旱,因此,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李自成率领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亲率百万大军,从西安出发,渡黄河,占太原。后分两路,一路由刘宗敏率领,向东经固关、真定、保定北上。一路由李自成率领,占宁武、大同、宣化、人居庸关。三月十七日,两路大军在北京城下会合。十八日天刚黑,农民军首先攻破彰仪门,并很快控制了外城,开始猛攻内城。十九日晨,德胜、齐化、平则、宣武、正阳诸门被攻破。同时,明朝最末的一个皇帝崇祯吊死在万岁山(现景山)东山坡的寿皇亭旁一棵槐树下。北京城内的老百姓在前门大街迎接农民大军进城。
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后,原明朝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清军。李自成农民军在山海关的一片石战败,四月三十日,撤出北京。清军占领北京,十月,清顺治帝福临从沈阳来到北京,即皇帝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束发包巾是汉族几千年来的风俗习惯。清朝统治者进关后,为使汉族人民屈服,成为它的顺民,强迫人民剃头。清政府于顺治二年(1645)六月发布命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并派人带武器,担着挑子,首先在人流如潮的前门瓮城东西洞子门处强迫汉人剃头,如有反抗,立即砍下头来,挂在挑子上。所以,旧北京剃头挑子的前头除了一个洗头的铜盆和一个小火炉外,还竖着一个小小的刁斗旗杆,后头是个放工具抽屉的长方高凳。剃头的,走在街上,不吆喝,打着一个像大黑镊子的东西,它的名字叫“换头”,其意是丢了头发换个脑袋的意思。当时,人们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愿意剃头,为了保持民族尊严,宁丢头也不剃头;因而,强迫汉人剃头的事,在清军攻占北京后逐渐推行。
清朝康熙、雍正时,政治较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乾嘉时,是清封建统治在中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道光二十年(1840)清政府在中英鸦片战争中失败。最后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屈辱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咸丰六年(1856)英法侵略者为了侵略中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略军打到北京,前门城门关闭,店铺关门,英法联军在前门一带骚扰,居民惊恐,直到《北京条约》签订后,前门一带才恢复平静。

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文章中说:“这个城墙由于劳动的创造,它的工程表现出伟大的集体创造与成功的力量。这环绕北京的城墙,主要虽为防御而设,但从艺术的观点看来,它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

内容文字来源:

《话说前门》 文史专家王永斌

《我与中轴线》 北京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交通广播

《徐徐道来话北京》

早6:00-6:30

和我们一起

聊聊北京文化

主持   ︱徐德亮

节目总撰稿︱小强张世强

发现更多精彩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