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真的不两立吗?(4)(覜惻亡又)

发布于 2021-10-18 01:36

“自古而今,《老子》注本众多,大多持‘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论调,靶向攻击儒家‘仁义智圣’等观点,让后世觉得道儒两家‘道不同,不相为谋’。郭店楚简的出土可能改变这一现象,楚简开篇便是‘絕智弃卞、绝巧弃利’,这同‘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反儒论调截然不同、毫无冲突。结合孔子向老子问礼后发出‘吾今见老子,其犹龙’的感叹,可能道儒两家并非生而为敌,更多是后朝利益群体为自身利益而将道儒对立化以为己用。故研究郭店楚简《老子》对还原老子有重要意义。”

01

原文观照

覜惻亡又

竹简现阶段最接近老子年代的出土物,开篇原文为“絕智弃卞,民利百伓。絕攷弃利,覜惻亡又。絕偽弃虑,民復季子”。为顺应当权者统治和便于学术推广,后有了“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等版本。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如是观照:

02


述而不作

自古而今,《老子》注本众多,既有河上公、王弼、王夫之、魏源等先贤学者,也有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 、明太祖朱元璋等帝王为之。套用加拿大汉学家Richard John Lynn对《易经》版本众多的理解:“我们益发认识到,有多少《易经》的注本,就有多少《易经》的版本”。每一本都有其时代价值,是一个时代思想的写照。而然时代并不迫切再多一两个注本,更莫说是解释注本的注本,缺乏的是回归本源,对原本文字和语句的深入理解。郭店版是战国楚简,文字大体为带有商周金文特征(部分文字为甲骨文向金文的过度形态)的大篆,应是李斯创小篆之前的文字形态,肯定为公元前223年之前的产物。因当时只能通过手抄传承(誊抄中变体是常有之事),加之郭店版老子为楚地产物,难免导致郭店楚简文字同北方文字有差异的现象,本书学习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风格,力求实事求是,故采取“逐字解析,解而不作”的方式。以求通过对竹简每个字的解析,探索更真实的老子。

03


逐字解析

覜惻亡又


覜惻亡又四字逐字解析如下
(1) tiào(总第10)——①诸侯聘问相见之礼;②古代同“眺”。本文中该字释义暂无法确定。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
”字为左右结构,其中左半部分“見”较易辨认;右半部分不确定性相对较大,暂定为“兆”。先讨论“見”字:
“見”甲骨文形态为,上半部分为(目,眼睛),下半部分为(人),表示人以眼看。金文形态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形态将金文形态中“目”从横向改为纵向的,将“人”写作了。流变过程如下:

右半部分是否为“兆”字不能确认,暂以兆字作为讨论对象,后有更好答案后再行替换。“兆”字甲骨文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八”字符号纵向排列,一种是两个“八”横向排列,均代表巫师祭祀得到天启后记录下神之旨意。纵向排列为:,横向排列为。金文形态有所变化,可能是在对甲骨文形态传抄中有了笔误或是新理解。籀文形态为篆文形态为,在原有字形右半部分加入了“占卜”的符号。流变过程如下:

图中的“兆”字写法和郭店楚简中“兆”字的字形不能完全匹配,是对该字存疑的主要原因。简帛时期“兆”字形态如下

本字但暂以“”字定之。《説文解字》曰:“覜,諸矦三年大相聘曰頫。覜,視也。从見,兆聲”。即:诸侯每隔三年进行大型人才互访交流。覜,就是看。该字在此做何解,暂不确定,但应与“目”有关联。
(2)(总第11)——“”,悲痛之意,其它意向暂不可考。

“恻”字在郭店楚简甲本中出现的字形如不易破解,不若放眼到整个简帛时期,结合帛书乙本等文献中该字的结构相对容易辨认。帛书乙本中字形同金文时期相对一致,均为“则”上、“心”下结构。如下图1.2.3.4.7.8.9.10所示:

不同于现在左中右的结构,“恻”字早期呈现的是上下结构——上“则”下“心”。金文时期形态为上下结构,上部分为(則,形为以刀在鼎上刻画),下部分为(心),推测应为特别重要的事或物,被人惦记于心中,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篆文时期字形调整为今日常见的左中右结构;隶书时期将“心”写成,将“則”写成;后演变为今日之字形。流变过程如下:

《説文解字》曰“惻,痛也。从心,则声。”学术界多将“恻”解释为“悲痛”之意,但是否只有悲痛让人刻骨铭心,难道快乐的事儿就不令人难忘?再或者,金玉满堂的宝物难道不让贪心之人心生惦记?故对“恻”字理解,暂无定论,只确定与“心”相关。
(3)亡(总第12)——逃亡、失去、没有、死、灭等意义。

该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字形在传抄中也有各种变体。罗列之:
①甲骨文字形如下:

②金文时期字形如下:

③简帛时期字形如下:

《论文解字》曰:“亡,逃也。从入,从∟。凡亡之属皆从亡。”代表逃跑之意,后期又引申出“没有、失去、死亡”等诸多含义。“亡”字构字简单,甲骨文形态,像是某人以手持一工具(以竖指事符号指代),理解为手持护盾等护具撤退、逃跑。
(4)又(总第13)——“有”,持有、拥有之意。
该字古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字形简单,理解不难。“又”是“有”的本字。

甲骨文像手张开以抓握,字形如下:

金文时期,加“肉”符号以突出“持有肉食”之意。篆文形态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又”写成,肉依然用月表示,演化为现代的“有”字。

覜惻”二字中,覜含有“眼观”,惻含有“心念”,均为人以感官所得之情绪。如果前半句“絕攷弃利”四字理解为“戒除机巧和察察之智,抛弃对物之利、免除诱惑”,该句是否可解为“则百姓就不起心动念,摒弃感官上的欲望,放下‘我执’,过不破坏天道的‘无违’生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