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有云被拆积木,专有云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发布于 2021-10-18 13:07

作者 | 贾凯强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一理念放在云计算的领域也一样适用。
20年前,云的概念尚未成型,那时候的互联网,家家户户的机房、服务器、虚拟机,这些设备形成了一道坎,把无数玩家挡在了互联网之外;
15年前,云计算的理念凌空出世,互联网融合的背后,计算和平台也在持续融合;
10年前,公有云的兴起敲开了用户的大门,企业上云,大到世界五百强,小到初创,使用服务不必非要构建服务;
5年前,混合云又不断的成熟,分布式和模块化的理念持续深入,云的未来,已经不囿于形式和形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今行业已然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是怎样的云,适配于业务才是合适的云。对于金融、政务、能源、交通等具有高度特定化需求的企业而言,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便捷扩展、易于运维……当这些需求聚焦在一起时,公有云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全部需求,那么新的云计算形态就随之而来。
专有云便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出现的一个理念,其能够基于公有云的技术优势进行拆解,最终形成对企业独特需求的适配和支持。当企业发展奔赴于新的领域,他们需要的并不只是直接的服务,而是工具和平台,云厂商便给出来新的答案。不久前,CSDN对腾讯云TCE业务团队进行了采访,专有云该是怎样的面貌?未来市场有怎样的空间?一切有了新的答案。

从买机票,到开飞机


以往的工作模式是怎样的呢?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风格,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以金融产业为例,他们对于安全有着天生的执着,同时,金融也是最先拥抱云计算的行业之一,对于相关服务的需求度极高。如何帮助金融产业打造高效、安全、稳定、可靠的云计算服务,可以说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中,大量的惬意在寻求产业智能化、业务数字化的转型,其必然会对IT基础处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数字化方式,如借助VMware、OpenStack等架构实现对资源的虚拟化、云化的方式,已然稍显滞后。同时,面对金融、政府等特殊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会更加苛刻,对于云服务的合规性、安全性以及监管等方面均会有更多要求。
可是,云计算的浪潮,依然在公有云之上。

近年来,公有云技术的发展十分亮眼。从最初的服务体系到如今的云原生理念流行,公有云已经度过了幼年期,成长为云服务的顶梁柱。如果放弃公有云的技术与服务,对于很多用户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那么如果能把公有云的能力进行私有化输出,部署在客户本地的机房或者专门的环境之中,这样十分就能够同时满足客户在IT基础设施升级方面的诉求,还能使用享受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了呢?
专有云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之下诞生的一项服务。腾讯云专有云中心总经理沙开波在采访中表示,专有云崛起的背后,其实是大量寻求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腾讯打造的专有云产品,就是对外部的客户做公有云的独立私有化的部署,腾讯专有云TCE的产品定位是要把腾讯公有云的能力私有化输出,提供一个面向企业级市场的IaaS+PaaS一站式平台,帮助企业完成业务数字化转型。
腾讯云专有云中心研发总监秦国安还举了一个更加形象的例子来解释腾讯专有云TCE。专有云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企业就像要乘飞机的乘客,上公有云就是买一张机票,公有云会帮乘客开,并按期的送到某个地方,这期间客户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额外的成本;而专有云则不同,客户的诉求不仅仅是要抵达某地,而是要自驾游,这就需要厂商把飞机交付给客户,并且需要把飞机的驾驶方法、运维方法一起产品化并教会客户使用。而专有云的优势还在于其能够保障公有云和专有云二者之间的体验是完全一致的,使得用户不会有任何开飞机的门槛。

专有云,是炒作还是刚需?

云的形态之争刚刚有了眉目,公有云和私有云最终因混合云的出现而握手言和;另一头,行业云、教育云等新的理念又一次站上了潮头,专有云也在此间不断的释放出新的声音。那么专有云是真的有需求还是另一种的炒作呢?想要搞清楚这一点,就必须要理解专有云与公有云的关系。
在腾讯云副总裁刘颖看来,专有云的核心在于技术赋能,其不会直接给予客户某项能力,而是帮客户获得掌握能力的渠道,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渔。而这种做法的优势还在于能够把客户对服务的掌控权归还给客户,从而提升可控性及掌控度。公有云的商业模式可以同时服务于大量的客户,实现按需计费,而公有云的升级可以让所有用户都体验到技术提升的红利。
但是,如果从云计算市场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私有云都占据了颇高的比例。市场的反馈证明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部署在公有云之上,也并非所有行业都能无缝拥抱分布式架构和公有云架构这样的技术。而腾讯专有云则是另辟蹊径,其以公有云的计费模式,打造了部署在自家的、独有的、更易于升级和扩展的私有云服务。再加上腾讯专有云脱胎于腾讯公有云,架构上的无缝衔接使得其能更快的跟上公有云的更新节奏,适配新的技术。
秦国安也表示,专有云在最近几年发展的特别快。在最初推出专有云的时候,基于去IOE的口号很多公司可能会考虑,但却不太信任,因此只会选择一些小业务上进行测试。但是最近两年,更多企业对专有云的需求有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核心业务需要有大规模能力进行支撑。此外,客户除专有云之外的选择也在变少,因为客户需求的变化,很多传统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比如OpenStack支持不了很大规模,而一些不够成熟的产品又缺乏PaaS和支持团队,这就让客户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但,专有云的价值绝非浪得虚名。在过去使用传统用公有云的时候,厂商与客户之间的矛盾点可能在于规模、性能和算力的矛盾,但在只要提供足够多的算力,客户就能有更好的体验,虽然其中成本客户并不知晓。而在专有云场景里,核心矛盾就变成了客户需求和研发能力之间的矛盾。客户需求各不相同,投入的成本和研发能力,对客户而言是完全透明的,单纯的依赖服务器供给显然无法满足客户,这就使得专有云厂商会更多的依赖于研发能力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的存在,腾讯专有云TCE的团队不断的扩大,他们不仅要适配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底层芯片,还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组合带来的不同需求。秦国安称,腾讯专有云TCE在技术方案、团队匹配、研发和测试投入的精力都比以往更多。为了保障性能、稳定性、可靠性,腾讯专有云TCE要进行压力测试、性能测试,并在一些高并发的场景去使用,以检测其是否真的能支持客户的业务。

从金融迈出,腾讯在专有云的探索

某种程度上来讲,如今的专有云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市场,其增长速度也要远比公有云更快。
我们知道,专有云是完全基于公有云的架构对外去提供服务的,那是否意味着可以把公有云直接对外去做私有化的部署,就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呢?显然并非如此。在专有云场景下,客户需求会更加的独特,很多客户原本就已经部署在数据中心IaaS基础设施十分成熟,但缺的是PaaS的能力。因此,专有云就需要解决如何用PaaS形态对这种类型的客户输出云能力,并对SaaS和IaaS解耦,对产品解耦。
在国家信创大背景下,很多客户有建立信创专区的诉求,这就需要专有云可以兼容国产化硬件和操作系统。另外,很多专有云客户希望有成本最优方案,客户追求的是规模成本的最小化,这就需要专有云在该场景下管控小型化优化。而专有云产品上很多客户需要将其自家或者第三方产品集成到专有云平台里面,这就需要和很多生态第三方合作伙伴建立连接。多行业、多架构、多场景下,自然要求专有云要变成灵活适配的“多面手”。
那么,如何才能在统一的架构上满足公有云和专有云的需求呢?腾讯专有云TCE有个原则,那就是让整个产品的架构和腾讯的公有云保持一致,这样的优势会很明显,专有云上的产品经过了公有云长时间大规模稳定性验证,开放给专属客户时会更加稳定;此外,公有云技术不断发展后,也可以通过技术架构演进的思路,来确保在公有云里面已经解决的问题,能够快速部署、迭代到专有云平台上。
那么,腾讯的专有云业务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的呢?在2014年12月,腾讯在金融行业部门孵化了专有云的解决方案。不过当时无论技术还是理念都不够成熟,这一方案也显得比较初级。其技术路线便是把公有云的核心组件进行裁减和定制化开发,针对金融客户打造私有化解决方案。酒香不怕巷子深,当金融客户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更多行业客户也有了专有云的诉求,并且逐渐了解到了专有云的价值。
当然,公有云核心组件裁减的方式并不利于专有云产品技术的发展,因此在2018年上半年,腾讯专有云TCE组织架构进行了战略调整,把专有云从金融行业部门转到基础产品部门。架构铺平了道路,产品的升级自然会更加顺畅。在这一阶段,腾讯完全基于公有云的架构重构了专有云的产品形态,从用户端、运营端、管理端均对公有云进行了拷贝和复制,让客户可以以专有云的形式使用腾讯公有云的服务。
在这一阶段客户对专有云产品能力上的诉求变的更高,需求不再局限于IaaS层面,因此需要不断的进行版本迭代,不停的把公有云的中间件和PaaS服务集成到专有云平台中,为专有云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二阶段实现了产品品类的丰富,第三阶段的核心就是随着客户对专有云产品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可交付、可运维、高可用、小型化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在体验方面的细致化打磨和优化。
第三个阶段,“重构”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主题。尤其是云原生技术崛起后,腾讯专有云TCE在底座里进行了大的重构,尤其是3.60版本中,完成了整个平台超百万行代码的重构。重构的思路是紧跟技术发展,基于云原生技术把专有云产品底座重构升级。在产品能力迭代升级之后,产品就可以面向中小规模的腰部客户,及其他行业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重构产业,重构价值

重构,是第三阶段的主题,也是腾讯专有云TCE产品逐渐成熟的一个标志。经过重构后,腾讯专有云TCE打造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产品矩阵,从IaaS、PaaS到SaaS均有覆盖。IaaS里计算、存储、网络所有的品类,PaaS里中间件、大数据、安全、数据库,SaaS以及其他几乎全类产品都可以在专有云产品中提供。此外,基于专有云的产品矩阵和行业特点,腾讯专有云TCE构建了一系列的行业解决方案,针对具体的业务需求,设计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其设计思路可以理解为把每个产品打造成乐高积木一样,根据用户需求可以快速拼装,自由组合,打造符合客户业务特点的解决方案。
当然了,在重构的不仅仅是腾讯专有云TCE,还有行业的需求。随着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这让企业对自主可控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不仅仅是金融行业,如政务民生、企业、交通等其他更多行业都在面对可靠性、监管合规、运维要求以及建设周期等诸多挑战,在这些行业里打造成熟的专有云解决方案已如箭在弦上。
当然,企业自身也非一成不变,他们的技术体系也在重构。腾讯云专有云中心技术总监孙其琛在采访中介绍的一个案例便十分典型,某国有银行是腾讯专有云TCE的一个重要合作客户,该银行早在2013年便为了支撑x86架构上线了全行新一代银行核心系统,基于VMware架构建设了全行私有云,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持了全行IT架构转型战略。但是问题在于,VMware架构在扩展性、资源池化、自服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这将会对于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限制。
因此,在2018年,该银行金融科技输出及分布式架构转型双战略驱动下,引入了腾讯专有云TCE平台,并构建了银行公有云平台,与腾讯云深度合作组建了公有云运营中心。这一合作的效果是明显的,该银行公有云底层采用了腾讯云的IaaS及PaaS能力,并整合了建行自身的产品以全栈云平台体系为建行社会化应用提供了云上基础设施,实现了银行金融科技能力的全国输出。
好的合作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有价值的,有了公有云的成功经验,该银行在2019年启动了新一代私有云平台的建设,并采用了和公有云相同的技术栈,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形成了两地三中心架构及信创一云朵芯架构。腾讯专有云TCE提供了与公有云一致的云平台、IaaS底座以及PaaS产品,这能够帮助建行这样大规模体量的企业实现快速的转变和迁移,这一点便是专有云不可替代的价值。
没有毫无理由的强大,也没有凭空出现的成功。在刘颖看来,腾讯的专有云如今取得的成绩与其坚守的三大战略方向有着很大的关联。第一,腾讯云坚持在践行一朵云的理念,把专有云当做是公有云的延伸,能够快速迭代新的功能;第二则是云原生的云,腾讯专有云TCE基于云原生理念构建,不断提升可交付和标准化的能力;第三则是开放的云,整个云对生态保持了开放,开放引入合作伙伴,从而能够适配更多用户特殊的场景和需求。
对于未来,我们或许有很多的猜测,无论是公有云的继续强势发展,还是私有云的不断迭代进步。但一切云的形态都会为业务和需求服务,不论是基础设施、平台还是软件,一切的宗旨都是服务。专有云也是如此,当企业有了新的需求,能够为用户节省一分力,便能多一分价值,集腋成裘,这便是一片无比广阔的蓝海市场。我想,这就是腾讯专有云TCE不断为之投入的原因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