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几顿饭?为什么两餐变三餐

发布于 2022-06-03 20:23

好好吃饭无疑是人生第一大事,吃饱喝足才有精神,才可做事。在古代人们的饮食情况是什么样子,一天吃几顿饭呢?

中国古人一日两餐,确切的时间是在商代,早晚两顿饭。第一顿叫大食,在上午8:00~9:00之间吃,早上起来马上要下地干活了,体力消耗大,要多吃点,所以叫大食。

第二顿叫小食,在下午4:00~6:00之间吃。下午的太阳快落山了,不干活了,回家吃晚饭差不多就要睡觉了。躺着消耗不了太多的能量,吃的食物少,所以叫小食。

到了汉朝时期,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地位,特意规定天子可以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但平民百姓则只能一日两餐。

那么,一日三餐是从什么时候真正出现的呢?

唐宋时期开始出现了很多表示午饭的词,中饭、中餐、午饭、午餐、午斋、等等。

唐朝有很多诗句中也出现了午饭,权德舆的《田家即事》中,“山僧相访期中饭”。白居易的《咏闲》中,“朝眠因客起,午饭伴僧斋”。

到了宋朝宵禁制度被废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在夜晚的出行都不会受到限制了。而出行基本都靠双脚行走,时间一长,人自然而然就饿了,也就有了再添一餐的必要。

于是,人们纷纷在晚上开设茶馆与酒楼,招揽顾客,直接促进了夜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旷世杰作《清明上河图》中更为直观,在这幅画作中,可以明确认定为经营餐饮的店面就有四十五家,还有各种特色的招牌位于店面门前。因此,宋人摒弃了以前的两餐制,然后逐渐将三餐制给普及开来。

古人从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三餐,主要是因为粮食变多了,从汉朝到唐朝,古人种地农具和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加上大量引进外来作物,粮食种植的种类增多产量增加,老百姓自然可以多吃一顿饭了。

其实,不管一日两餐还是一日三餐,都是人类文明生活进步的表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