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女员工案,是罗生门吗?
发布于 2021-09-08 02:22
先说结论:阿里巴巴女员工被侵害事件,不是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最终使得事实真相难以确定的“罗生门”。
1
曾参杀人啦!
参与编著了《论语》、撰写过《孝经》的那位曾参,孔子最杰出的门徒之一的曾子,杀人啦!
“我儿子不可能杀人”,曾参的妈妈说。她继续织布。
曾参杀人啦!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传来消息。曾参的妈妈没理会,继续织布。
曾参杀人啦!
过了一会儿,第三人传来消息。这时,曾参的妈妈害怕了,扔下机杼、爬过墙头就逃跑了。
这是《战国策·泰策二》中的故事。最了解自己儿子的亲妈,在一边倒的舆论氛围中,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判断,相信了自己原本不相信的信息。
2
今天的网民,几乎不可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任何一桩网络事件的内幕真相。
事件一定要在多角度、多立场、多证据、多消息源的共同参与和对比取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真相。而这种工作,通常由作为公权力机关的公安和检察部门,在立案之后花时间来进行。
按理说,事实真相最后总会水落石出。但网络时代,网民的情绪释放和评论,根本等不及“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时间。
不等一天,只争一秒,先转发先吃瓜,先发表先有粉丝。我看见、我转发、我表态。
“来不及了,先上车”已经成为网民常用的网络流行语。
在一边倒的舆论氛围中,在没有新的消息源的前提下,大家会本能地相信受害者最早发出的事件描述,为事实本身。
你是受害者,所以你说什么,我们都相信你、支持你,把坏人抓起来——这是当代的政治正确。似乎,不认同这个逻辑的人都是王八蛋、人渣。
因此,介入事件处理的公权力机关,调查取证时间随舆论声量的扩大而紧迫。
满怀正义感的网民恨不得代替公安办案、代替法院判刑了。急啊,正义要赶快声张啊!
但是,此时关于此事,也只有一份单一人证的文字说明而已啊。
3
2021年8月7日晚,阿里巴巴认证员工匿名发出受侵害长文之后,一边倒的舆论氛围马上形成,统治了中文网络整整7天。在成千上万篇分析文章加持之后,施害者的罪行几乎板上钉钉。
直到8月14日,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区分局发布情况通报,舆论才出现转变。因为在经过调查取证之后,情况通报否定了受害者受侵害长文中的一些说法。但事件没有最后定性,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9天之后,8月23日,《王某文妻子自述:我丈夫有错无罪》的长文在网上传开,提出了另一位当事人的说法,以及受害者长文中的五大疑点。其内容与警方情况通报基本一致,但有更多细节补充。
又过了14天,到了9月6日,济南槐荫人民检察院的公告来了:经依法审查,犯罪嫌疑人王某文实施的强制猥亵行为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济南槐荫公安发布通报:依法对王某文终止侦查,不批准逮捕,治安拘留十五日。
犯罪嫌疑人王某文无罪了,另一犯罪嫌疑人张某依法批捕了。
4
公权力的对社会的事件通报,告一段落了。但诉讼未完,社会对此事件的讨论更是方兴未艾。
有人说反转了,有人说没有。有人说是“罗生门”,真相难辨。有人说两个嫌疑人一有错一有罪,受害人也不完美。有人说舆论是修罗场,诉讼是双刃剑。
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这是诉讼中原告被告出现最多的常规情形;
事实真相难以确定——律师、警方、法官,已经是现代社会最值得信托的真相调查者了。
况且,负责任的媒体也没有放弃,对事件相关人和现场见证者的采访、对细节的挖掘、对疑点和话语逻辑的推敲。
所以,阿里巴巴女员工被侵害事件,不会是“罗生门”。
所谓的反转,只是网络舆论急得“萝卜快了不洗泥”,现在把泥洗了大部分而已。
事件还是那个事件,只是随着多角度、多立场、多证据、多消息源的出现,事件的面貌与受害者表述的第一版,有了更接近真相的还原而已。而且,现在也还不是最终版本,和真相本身。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好品质。
只不过,等一等,再下结论为好。
这样,才不会把吃瓜,变成无意中的吃人。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