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怎样做到不假
发布于 2021-09-16 09:20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常常遇到有些人很假,很虚伪,让人禁不住摇头。但面对这些人表面的客套、谦逊,又不得不虚与委蛇,过后觉得自己也不那么真诚,也有点太虚、太假了。他假,我们为了不伤和气,面子上过得去,和他一样假,我真不知道这样是对还是错。确实,从内心来讲,我们都希望人人坦诚一点,把本有的真诚和善良体现出来,但别人我们没能力管到,那我们自己呢,怎样做到不假?
最近在视频号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99年国庆阅兵联勤方阵总教头的“战前动员”,视频发布者亲切称他为“兄长般的首长”。从这位教头的话中,我体会到了“兄长般”的热情和关怀,更体会到了他掏心窝子般的真诚。
这位教头语重心长地送下面训练的官兵四句话,大致意思如下:
一、人不要信鬼、不要信神、更不能信邪,人一定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人品比性格更重要,性格比情商更重要,情商比能力更重要。
三、人生一辈子就是两件事:做人和做事。做人在于舍与得,关键是换位思考;做事在于想和干,关键是抓落实。
四、干大事要有胆、识、才、略!胆,是胆气,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勇于突破;识,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才,能够发动和带动群众,能够团结群众,争取最大的支持面,完成既定任务;略,站得高,看得远,走一步看三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听着虽然有些“大”道理在里面,但觉得他说得很实诚,很用心,坦诚之至,完全是掏心窝子的肺腑之言,特别畅亮,对解放军而言,又是特别的豪迈。这位教头用他多年的经验和总结,敞开心扉告诫军士们怎样做人、做事,我们总结一下,大概可以概括为:任何时候,坚持人品,要不断学习、锻炼自己,充实自己,相信自己,努力了一定会有收获。
诚然,不是兄长,不会这样推心置腹和坦诚相待;不是真心为你好,不会这样开诚布公和真心诚意;不是特别真诚正直的人,说不出这样善良、亲切的话语。我们有时候感慨这个领导不怎么样,那个朋友也不那么地道,可是我们在遇见了这样的领导或朋友时,我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如果我们在想,自己干嘛不学学他们呢,这样交往起来,多轻松多简单,多没压力和负担。大家都这样,我们本来具备的真诚的品质不都体现出来了吗?
但如果我们这样想,他做他的,我做我的,现在人心这么复杂险恶,我学他对人家好了,人家会反过来对我好吗?整个社会会因为我们几个人的友好而改变吗?
前者让我们想到了榜样的力量,因为人性都是向善的,虽然人多多少少有自私的一面,但人人也有做好人、做好事的冲动。如果人人这么想,这么效仿,或者说,大部分的人这么想,这么效仿,何愁社会不和谐?
后者让我们想到了普遍的人性,道德层次与君子有差距的普通大众,他们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总想着“人所不欲,勿施于己”,从不去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所向往的三种境界,我还没有办法达到:行仁的人不忧虑,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啊。”
君子向往三种境界,仁德、明智和勇敢,那位教头最后说的“胆、识、才、略”不就是孔子所说的“仁、知、勇”吗?坚持人品,学会做人做事,不就是修仁德吗?而修仁德,不就是一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正道吗?不就是“人之道”吗?
《中庸》也说“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要追求“人之道”,要坚持“人之道”,首要的就是保持真诚,并坚定不移地选择至善美德而努力。少了真诚,不说你是小人,但绝不可能是君子。
晚清王永彬《围炉夜话》第四章:“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一句话道尽了虚伪与普通人性的不真诚社会现实,有乡愿,有鄙夫,孔子为什么讨厌他们,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真诚。
因此,要想做到不假,不妨真诚一点,再真诚一点,把自己人性里固有的真诚和善良表现出来。而要让自己真诚一点,可以学着让自己简单一点,念头少一点。但我们常常做不到,碰到虚伪的人,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的。这与做人的真诚不相违,只要我们内心不认同他们,耻与他们为伍即可。
网上有个很出名的段子,是师傅考弟子一个问题,师傅出的问题是:如果一壶水烧到一半,发现柴禾不够了,此时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再去找一些柴禾,有的说去借一点柴禾,还有的说去买一点柴禾。师傅回答弟子们说,你们为什么不把壶中的水倒掉一些呢?这是讲舍与得的禅解,也是讲修养不同的人的心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