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统编六上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高晓玲

发布于 2021-09-26 00:37

我在小学教语文
记录教育生活,分享教育思考,创造教育人生
1366篇原创内容

正文共: 7555字 1

预计阅读时间: 19分钟

统编六上第四单元整体解读与教学规划
北京  高晓玲
一、 整体解读
(一)人文主题
“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导语页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三个文本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闪现的人性光辉。围绕小说与生活的关系组织内容,《桥》塑造了一位在山洪爆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穷人》则赞美了桑娜夫妇生活穷困,却依旧保有善良、悲悯的心灵,《在柏林》则通过刻画战争中贫民百姓的悲剧性向,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痛苦的现实。这几篇文本引导学生走进小说,既能从文本中感受到主人公们在困境面前所表现出的美好品质,又能初步了解“虚构的故事”深刻地揭示着“生活的真实”。
(二)阅读训练要素
关于“感受人物形象”这一阅读训练要素,部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安排——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四上
第六单元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四下
第七单元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五上
第六单元
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五下
第四单元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六上
第四单元
六下
第四单元
纵向梳理教材后发现,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揣摩人物内心、分析人物品质。这一单元则是以小说为切入点,特别强调了学习小说的关键抓手,即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感受情节推进与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这就要跳出人物自身的表现来分析人物形象,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层次。
小说情节是在特定的小说环境中,由于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过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桥》课后练习要求“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对老支书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入手感受人物形象。如探讨老支书将一个年轻人从队伍中拉出这个情节,能读出什么?当你知道两人的关系时,再回头看这个情节,你又能读出什么?如果你是儿子,你会如何看待你父亲的行为?通过对此类关键情节的讨论,不断丰富老支书的形象。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环境描写,再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如《桥》中有许多对洪水来袭的描述,还运用了许多修辞,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了危急的形势,衬托出了老支书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穷人》一文对天气有许多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营造狂风暴雨的天气,之后为什么又转而描写屋内“温暖而舒适”,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桑娜一家的外在贫困并不能掩盖内心的善良和高贵。《在柏林》结尾的环境描写也很有深意,对文章主题的揭示有重要作用。“交流平台”通过回顾《穷人》,并做了简要梳理,总结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在上述对阅读训练要素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学习小说的方法、路径和要达到的程度,结合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现将方向性的、笼统的要素细化为如下具体的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中外小说,感受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2.能够梳理小说的重要情节,并理解这些情节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多角度体会人物形象。
3.通过品读、圈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能够根据小说内容,对环境描写以及人物语言、活动、心理等描写进行想象补白,发展语言和思维。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拔高要求,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和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即可,不宜孤立地讲方法,而要结合具体的文本,通过树立情节、留心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此外,要避免将人物形象扁平化或标签化,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体会人物形象时要循序渐进,丰富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层次。
(三)表达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这与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有一定的联系,从小说阅读到自己创编故事,让学生经历从输入到输出,既加深学生对小说依托真实生活、反映真实生活这一特点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部编版教材中,与本单元在纵向上有直接关联的表达训练要素梳理如下:
册序
单元
表达训练要素
二上
第七单元
观察图片,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三上
第三单元
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三上
第四单元
续写故事。能根据插图和提示续写故事,把故事写完整。
三下
第八单元
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
四上
第四单元
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四下
第八单元
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五下
第六单元
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六上
第四单元
发挥想象,生活故事
六下
第五单元
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编写故事”训练贯穿小学阶段,关于“想象”和“创编故事”学生已有基础,本单元习作训练的重点在于创编的是“生活故事”,并且要根据给定的环境和人物设计情节,把故事写完整,这与之前的续写故事、编童话、编神话故事就大为不同了。这次的创编不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但又不完全是现实生活的复制,而是要加入创作的成分,运用一些创作技巧,如情节的设计与铺陈、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因此本次习作具体的学习目标如下:
1.明白虚构的故事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影子,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基于生活创编虚构故事的意愿。
2.根据提供的环境、人物,进行创编;想象围绕主要人物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再把故事情节写完整。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
3.与同学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角度对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与评价;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与完善。
注意:要把握好创编故事的适切度,习作要求是以生活故事为主,虽然和阅读要素有关联,但并不等于要求学生创作“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是服务于人物形象并能在习作中有所体现即可。
(四)口语交际训练要素
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请你支持我”,训练要素为“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册序
单元
口语交际训练要素
一上
第八单元
在交流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选择方案并说明理由。
一下
第三单元
学会请别人帮忙并且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说清楚自己的要求。
二上
第五单元
要用商量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二下
第三单元
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
二下
第五单元
能主动发表关于图书角管理方法的意见。
三上
第七单元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不文明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下
第一单元
能向同学推荐春游值得去的地方,说清楚好玩之处和可以开展的活动。
三下
第二单元
积极参与讨论,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清理由。
五上
第八单元
分条讲述,把推荐一本书的理由讲清楚。
六上
第四单元
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六上
第七单元
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关于第一条要素“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有相关的训练,这一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高,本次口语交际的训练重点在于“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结合具体情境,这两条要素可以细化为如下具体目标:
1.能养成好的交际习惯,在谈话一开始,就能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2.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讲清楚,包括做这件事的原因、方法、目的、好处等,争取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3.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在交流前就对对方可能有的疑虑、担心、困难、对抗等反应做好预案,想好恰当的应对方式。
、教学规划
根据以上解读,为了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所指向的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
板块一:阅读导语页,激发学习期待
阅读导语页,请同学们分享一些自己读过或者了解的小说,并谈谈自己对这些小说印象最深的情节、人物,以及自己对这部小说整体的感受与理解,进而明白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主题一般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或赞扬或讽刺或批判或反思,小说作为“可能的故事”深刻地揭示着“生活的真实”。
从小说含义和阅读要素入手,提炼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和人物。人物行动构成情节,人物在情节中展现自己、塑造形象,而情节又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环境也影响着情节的发展,三者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明确小说阅读的抓手,确定学习方向,引导接下来课文的学习。
板块二:学习课文,落实要素,迁移运用
、《
1.通过朗读发现文本特点
朗读后请学生谈一谈《桥》这篇课文在句子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如果没有头绪,教师可出示几个句子,如“像泼。像倒。”“村庄惊醒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发现课文大量使用了短句,而且短句独立成段。引导学生结合小说背景(山洪暴发、人们逃生)思考这样表达的作用:短句节奏快,可以给人紧张的感觉,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小村庄、置身于洪水逼近的死亡威胁之中,感受当时的危急。
2.梳理情节、感受老支书的形象
主要情节
村民逃生、老支书有序组织。
从队伍里救出一个小伙子。
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二人被吞没。
段落、词句



老支书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填写上表,梳理情节,从有关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老支书是一个“沉着镇定、舍生忘死、不徇私情”的人。
从“揪”和“推”这两个动作的对比中,也能感受到:当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老支书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人民;当只剩下自己和儿子时,老支书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爱子之心不言而喻。老支书爱儿子,更爱人民。
(1)概括课文,找到故事的起因——山洪暴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洪水的描写,如“山洪咆哮着……势不可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从分析句子修辞入手感受洪水的凶猛。
(2)除了洪水,文中还写了雨和桥,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这篇小说的环境,思考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洪水逼近—人们逃亡—老支书组织逃生—结局)营造紧张气氛,凸显老支书在危急关头的人性光辉。
 
最后揭示老支书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很大的震撼,再回头思考老支书的那一“揪”,更能体会到老支书的伟大和不凡。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小说的结尾往往能对主题起到升华的作用。
最后,作为本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对于环境和情节的梳理以及二者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重点讲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里可以与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联系起来,从情节中感受主人公的形象。
二、穷人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的一篇小说。课前可出示这首叙事诗,学生初步感知内容,了解当时人民生活的不易。
(1)找到环境描写的句段,整理出两组词语: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海上风暴、又黑又冷”,屋内“温暖而舒适、地干干净净、炉火没有熄、食具闪闪发亮”。
(2)从屋内、屋外的鲜明对比中能感受到:①桑娜一家生活环境很艰辛(如此恶劣的天气下渔夫还要出海打鱼,否则就没有饭吃),可补充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②桑娜勤劳、对生活充满希望。
2.默读课文,梳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桑娜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时,发现邻居去世了,于是她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她担心收养这两个孩子会造成更重的家庭负担、害怕被丈夫责骂,一直忐忑不安,结果丈夫知道后和西蒙想法一致,同意收养这两个孩子。
3.梳理描写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1)借助上表梳理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尤其是重点分析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的心理活动和渔夫打鱼回家后二人之间的对话。
(2)阅读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她的忐忑不安、紧张害怕。
② 她的心跳得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嗯,揍我一顿也好!”
③ “不,没有人!……”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出示三段话,发现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的:多处使用了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这些标点符号表示出桑娜内心的纠结不安:自己的家庭本不富裕,无力承担抚养这两个孩子的重担,可是这也是两条鲜活的生命啊,如果不施以援手,这两个孩子就活不下去了呀!正是考虑到了后者,桑娜最终下定了决心。
4.小练笔,补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上文,渔夫出海没有收获,家境依旧贫寒,桑娜陷入两难,这是上面我们一直在说的。更重要的是联系下文,桑娜最终说出口了“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说明她在开口前已经下定决心要留下这两个孩子了,这一点在补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时要体现出来。
渔夫毫不犹豫就提出把两个孩子抱过来,还说:“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桑娜拉开了帘子,结合插图那温馨的场面,我们能感受到温暖的力量,这力量叫做“善良”。渔夫和桑娜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他们是富有的,正如海明威所言:“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三、在柏林
《在柏林》是美国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全文三百多字,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难以弥合的创伤,堪称短小精悍。
1.回顾学习《桥》和《穷人》两篇小说的阅读方法,着重抓住“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来学习《在柏林》,尝试将所学迁移运用。
2.梳理环境、人物、情节
环境:驶出柏林的火车车厢
人物:可以进行归类,如老兵和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情节: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嗤笑、傻笑,老兵扫视、开口。
能用自己的话串联起三要素,讲清楚这个故事。
3.深入思考,体会战争带来的伤害
通过上面的概括故事内容,能够知道这是一篇表达“战争灾难”的小说,从文中哪些方面能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呢?
①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健壮的男子都去哪了呢?
② 老妇人数的“一二三”其实代表的是她刚刚失去的在战争中死去的三个孩子。→老妇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③ “战时后备役老兵”,从这个名词中能清楚的知道,老兵是作为后备役被征调上战场的,因为国家健壮的男子们都战死了,所以老兵作为后备役要顶上。
④ 老兵对夫人的安排,把三个战死士兵的母亲送到疯人院去,这是多么无奈的决定啊!
4.补写想象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如果你就在车厢里,你可能是两个女孩中的一员,你可能是老兵,也可能是老兵的夫人,还可能是其他乘客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
注意引导学生从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角度来说,能表达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渴望和维护上更好,教师要予以充分肯定。
板块三:口语交际,设计情景
1. 分角色扮演,模拟交流
就课本提供的情境“希望老师同意办报纸”,小组内分小组进行分角色扮演,一组饰老师,一组饰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提示——说明来意、办报的目的、好处以及对可能会有的担心提出解决方案。
组内模拟交流,尽可能地设想老师会有的担忧、会否定的理由,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方案,使老师最终同意。
2. 上台展示
请一组同学扮演学生,其余的同学扮演老师,当堂模拟演练。如果遇到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可以请全班同学一起开动脑筋思考怎样让老师放心。
提示:过程中“老师们”提出的担忧一定是合理的、可能出现的,而不是无厘头,为了“刁难学生”而提出。
3. 实际操练
从课本提供的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两两组队,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角色,明白位置不同,人们的看法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说服别人时,要考虑到他人之所虑,增加成功可能。注意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完善。
板块四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创编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是本次习作要创编的是生活故事,和之前的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大有不同。习作指导提供了三组环境和人物,根据环境和人物设计情节,写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在设计情节时要注意尽可能的贴近人物性格和环境,三者要有机结合在一起。
1. 可以以提供的三个例子之一作为模板,学生集思广益。
以第一个为例:
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
人物:淘气包张明
      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
      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
① 创编之前先理清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张明、王寒冰、李军的各自人物特点已经提供了,同学们可以结合已有经验来判断三人中谁是主要人物,这个故事大致是围绕谁来展开的?(这里提示一点:确定下来谁是主要人物后不是固定不变的,后面创编过程中如有违和之处可以调整,人物要和环境、情节贴合)
② 在开满丁香花的校园这一环境中,三人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故事情节要能塑造人物形象,比如淘气包张明的淘气、顽皮是怎么在故事中体现的?
③ 梳理了大致故事脉络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丰富细节,加入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尤其是心理活动是本次习作训练的重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立体。
2. 写好后与同学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同学们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角度对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与评价;谈谈自己欣赏的地方。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与完善。
板块五:回顾整理
1. 细读交流平台,重温小说学习的方法,抓好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2. ①词句段运用,认读出现的生字。②注意句读划分,有感情地朗读段落。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体会关公的神勇之气。④拓展其他人物片段,感受作者用怎样的情节来塑造人物的某个形象特点的。
3.①以桑娜为例,分析她为什么忐忑不安?她忐忑不安时心里在想什么?(仿佛脑海中两个小人儿在打架,这样一解释学生容易有代入感)②想一想自己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会忐忑不安?那时候心里在想什么?③把前面思考的过程落到纸笔,用文字表达出来,我手写我心,刚才怎么想的,想到了哪一件事,就把这件事写下来。
4.诵读《回乡偶书》,注意句读、字音,熟读成诵,体会作者诗中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块六:快乐读书共读《童年
将本单元学习的阅读小说的方法迁移运用到《童年》的共读中,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勾画小说中关于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环境、情节的描写,养成做旁批的习惯,留下思考的痕迹。强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能从书中找到支撑证据,有理有据地说明。

陪你一起成为智慧的老师

京东、当当、淘宝均可购买


      编辑&审稿 | 刀客
 合作联系微信:18514471276
                                                  
谢谢阅读!
有您鼓励,我们会更加努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