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后浸没式戏剧《画皮2677》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未来世界的故事。那么,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人们怎么生活、工作和娱乐?那时的人们会相信什么,拒绝什么?这些问题也是主创们一直探索的。为此,我们特别荣幸的请到了“未来学家”郑军老师担任本剧的未来学顾问。他特意撰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未来画面”。2677年?是的,那时咱们都不在了,所以这个题目写起来没风险,让咱们一起畅想吧。
时代永远在变。所有变化中最大的变化,一定是人的变化。到了2677年,读大学就象今天能识字一样,只是及格线。并且,大学生的知识也远非今日可比。想想吧,牛顿如果穿越到今天参考高考,物理知识不一定及格,很多物理学理论都是他去世后才发现的。所以,今天清华北大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可能不如2677年的中学生。未来社会是人均科学家,也不再有反智人群。下面说到的各种变化,都基于人口素质普遍提高。
到了2677年,人类占据的陆地表面会比今天小很多。我给你们算一笔账:今天全世界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而所有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是四百万平方公里。到了2677年,几乎不再有农村,人类只需要不到一千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就行。全球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公里。过去几百年,人类象摊大饼一样,不断在陆地上扩展。未来几百年人类会收缩,一半以上的陆地恢复自然生态。什么?人口到2677年要增长?当然不会。这个问题,今天的年轻人会给你答案,我就不多说了。
农村不存在,不等于农业不存在。那时候垂直农场将是主要的食物来源。它就是竖起来的巨型大棚,一座能顶上万亩地。有人计算,象纽约这样的城市,周边建140座垂直农场就够了,每座占地数百亩。现在人类是“面状”分布,未来可能是“点线”分布。人们生活在巨型城市里,天上、地面、地下分别有交通线互联。在陆上收缩的同时,人类会向海洋扩展,方法是兴建超大型浮体和浮城。把一艘油轮的长和宽都增加十倍以上,而高度不变,形成一个巨型平台,就叫超大型浮体。一座能顶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岛那么大,有动力,可以低速航行。
如果把一艘油轮的高度也增长到几百米,就变为浮城,它有一多半没在海面下,港口开在海面上供交通使用。浮城正面阻力大,不能移动。无论哪种人工建筑,每座都能容纳上万人。它们会遍布海洋各处。对于这些巨城,人类当然不会为入驻而入驻,它们是海洋工厂、农场、鱼类加工厂或者科学基地。另外,不用怕它们会填满海面。全球所有陆地加起来,再添上三个中国,才相当于一个太平洋!人类移民太空之前,首先会移民大洋。
当然,到了2677年,也会有很多人住在太空。他们不是去另一个星球,而是住进各种空间站。轮式、筒式,或者用天然小行星改造。内部空间可以容纳几千上万人。它们也不是单纯的居住地,而是太空工厂或者科研基地。
无论陆地海洋还是太空,未来的工厂会比今天大大缩小。不再有那种占地几平方公里的巨厂。应用纳米制造、增材制造、生物发酵、旋转填充床这些技术,生产同样多的产品,厂区可能只有今天的十分之一。这些技术都是什么?我不在这里展开,只需要强调一点,减少消耗和污染,永远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在科学家眼里,文明依赖于人均能源利用水平。到了2677年,人类肯定能进行核聚变发电。今天的一切发电形式,无论是火电,水电,核裂变都会消失。连风电和太阳能电站都不复存在。是的,它们发电时无污染,制造时仍然有很大污染。核聚变能够完全取代它们,还能让人均能量再增加几十倍。
未来不仅是科技时代,也是文体时代。陆地奥运会之后,人类会有海洋奥运会和太空奥运会,由适合海洋与太空环境的新兴体育项目组成。各种塑像遍布月面,因为月壤是良好的3D打印材料。读小说,看电影可能成为古典娱乐形式,人们会进入几平方公里的巨型实景空间,花几天时间体验一部沉浸式戏剧。陆地上很多老工业城市会整体改造成戏剧空间。
上面这些可能会早一百年,甚至几百年发生,但是有一件事确定会发生在2677年。届时,很多学者和艺术家会用各种形式,纪念一千年前一个名叫蒲松龄的作家,创作出《画皮》这么一部伟大作品。
郑军,作家、未来学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第七届常务理事。迄今累积在大陆、港、台等地出版长篇小说30部,发表中短篇小说三十余篇、评论文章四百余篇,各类科普文章四百余篇。并策划、主编或参与策划多部科幻丛书代表作品:科幻小说《临界》系列;科普图书《国之重器——人造卫星》;科幻系列;科普图书《破译心理密码》等。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