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价值观(90)解读希姆莱不自量力价值观
发布于 2021-09-27 06:59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或者成为英雄,或者成为恶魔。答案只有一个,是价值观。通过对众多世界名人故事的研读,我们发现人生价值观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期《泰山一品》推出话说价值观系列文章(90)
螳臂挡车 蚍蜉撼树
——解读希姆莱不自量力价值观
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是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音译为盖世太保)首脑,他属下的集中营屠杀了约六百万犹太人。因此,德国《明镜》周刊中对希姆莱的评价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刽子手”。
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往往看问题只看到局部,会以偏概全,会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骄傲自满,甚至会夜郎自大,摆不正自己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方向。纵观希姆莱的一生,他总是看不清自己有多大本领,硬是拿着鸡蛋往石头上撞,既暴露了不自量力的人生价值观,也给世人留下了“举鼎绝膑”的笑柄。
希姆莱,这个早先的见习士官,一直渴望有一天担任作战部队的统帅。他当时相信所谓的党卫队万能论,认为这样的时刻已经来到。1944年8月,他极度兴奋地预告道:“我们现在是在进行神圣的全民战争。”
1944年11月底,英美军队进入阿尔萨斯,迫使德国第十九军团退缩到莱茵河左岸的一个桥头堡。领袖大本营决定,在卡尔斯鲁厄和瑞士边境之间的地区新成立一个集团军。于是,任命希姆莱担任这个集团军群的总司令。
现在,希姆莱终于可以实现青年时代的梦想了,希姆莱元帅将要给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一个伟大转折了。起初,他还能以他的勤勉和组织才能蒙骗一些士兵,在短期内建立了一条阻击线,动员他的补充部队加入上莱茵集团军群,并很快就掌握了一支由他的补充军人员、人民冲锋队队员、边境海关人员、高炮兵助手和东方步兵营拼凑起来的五花八门的出奇罕见的武装力量。但在盟军强大攻势面前,希姆莱很快失去了莱茵河西岸的所有桥头堡,并在一个月后将最后一个德国士兵撵到了莱茵河东岸。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这是成语“不自量力”的出处,其意是,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这句成语还有一个历史故事:
春秋时的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士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立刻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蚍蜉撼树,愚在不自量力,为人修身,贵在自知自省。众所周知,不自量力的人,就是缺少自知之明的人。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其实是志大才疏,殊不知一山还比一山高,我们在浩瀚人海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人之不自知,就如“目不见睫”一样。人的眼睛可以看见自己头部之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要看清楚自己,就要客观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更要看清楚自身的缺点。如同照镜子一样,不但要看正面,也要看背后面。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适合干什么,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因此,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量体裁衣,这样才会少走很多弯路,事业会顺利很多。
希姆莱本是一个投机钻营的政客,对军事指挥可谓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可他天天却做着统帅千军万马的春秋大梦,想通过指挥军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他也看不清当时的世界形势,认为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扭转战场的劣势。但终究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只能愈显其不自量力的徒劳丑态。
1945年初,就在希姆莱这位统帅预兆行将败北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希姆莱很清楚,不把多年经营的赌注统统押上去,他是一定要再次吃败仗的。他必须分秒必争,迅速、持续地取得战绩。他把最后一批补充军部队调来,派出党卫队和警察行动队去搜寻还能作战的士兵,拼凑新的武装党卫队部队,不过这些师只拥有旅的兵力。他还把经过考验的党卫队将军,如副总指挥施坦因纳调到他的集团军里来。
对于缺少作战能力的部队,他就以“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空洞口号、英勇善战的大话,在老百姓面前装成实力雄厚的样子。对于这种虚假实力就连希姆莱自己也不会相信。“我们担负的任务,”他向本集团军的将领和师长训话说:“是我们祖先对付阿瓦伦人、蒙古人以及在东南部对付土耳其人和鞑靼人曾经上百次完成过的。当年唯一可靠的盟友也是自己的力量和勇敢的心。”他通过党的机关报《波美拉尼亚报》宣布:“对现有兵源、武器的挖掘和利用,以及将后方的全部力量投入战斗,正在出现奇迹般成绩。南波美拉尼亚居民已认识到当务之急,前线屹立不动,并将不断增强实力。”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是做人的基本底线,有了“自知”,方能“自明”,才可能知道自己该为不该为,才能兴利除弊,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修身养性,才能不断修正错误,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固然,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是,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有其必然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知其能为而为之是自知,知其不能为而避之为自明。知其不能为而勉强为之,就难免有所失败。行事之初,三思而后行。如果自己不是那块料,就不要滥竽充数,打肿脸充胖子,装腔作势,赶鸭子去上鸡架,免为其难;如果自己是那样的料,有做这方面事情的能力,也不必躲躲闪闪失去自信,让机遇流失,让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擦肩而过而抱憾终身。
人生在世,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非常重要。做人既不应好高骛远,妄自尊大,也不应自卑自馁,丧失自我。所谓把握自己,把握人生,其实关键就在于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自知者明。做人做事,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实际,喜欢吃什么饭,有多大的肚量,能吃几个馍,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清楚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明白自己能与不能。尚若做到了立于自知,明于自我,行于自能,成于自信,也就真正悟出了做人的真谛和道理,便就自然进入了人生可贵的境界。
《蜘蛛侠》里经典台词说:“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如果没有那么大能力就别担那样大的责任,每一个聪慧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自知之明,否则仅是徒留笑柄于他人。
一个人必须有自知之明,否则,人生之路将越走越窄。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本事,没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评价,那么,就有可能摔大“跟头”,甚至走上失败的不归之路。
1945年1月至3月,苏军经过维斯瓦—奥得河战役,打到了柏林城下,总参谋长古德里安精心计划了一次反攻,希姆莱指挥的维斯杜拉集团军共28个师反攻苏军侧翼,结果可想而知,这次攻击轻易被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击退,经过这场闹剧之后,希特勒不得不解除了他的指挥权,在苏军合围柏林之前,他和戈林先后撤出包围圈。于是,希姆莱的统帅之梦破灭了。
这正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作者小传
吕景成,辽宁辽阳人氏,陆军上校。从军三十载,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副指导员、连长、干事、政治协理员、政治处主任、学员大队副大队长、团单位政委等职,并先后在军、师、团三级政治机关工作。先后出版了《兵林趣话》、《同义军语辨析》和《学习窍门36术》三本书。
泰山一品原创,转载注明来源。
往期精彩
话说价值观(89)解读安徒生战胜苦难价值观
话说价值观(88)解读歌德文人相惜价值观
话说价值观(87)解读格林斯潘细节致胜价值观
话说价值观(86)解读马丁·路德宁死不屈价值观
话说价值观(85)解读包玉刚诚实做人价值观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