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唐诗解读——杜甫之《秋兴八首》(其一)
发布于 2021-10-08 08:40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
巫山巫峡——巫山,山名,其下为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巫山又是县治,均在四川东境与湖北接壤处。
塞上——指高山险峻之地,也可以是指北方的关塞。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外临长江的山头,位置较高,是三国时代刘备托孤之处。
砧:捶砸东西时垫在下面的器具,一般以铁,石、木制成,这里指妇女缝衣捶衣垫底的器具。 解读:
《秋兴》八首作为组诗,在意境的营造上,诗人首先着力表现秋日萧瑟的氛围,并将其作为统帅全部八首诗作,因而整组诗都蒙上一层浓厚的凄清哀思。在诗歌的构思上,诗人将秋日的天地表现得辽阔苍远,且在这种博大寂寥空间背景下,反衬得诗人形象显得极为渺小孤独。
第一首诗统摄全局,是诗人“秋兴之发端也,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悽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是全组诗之总领。“玉露凋伤”是说时令已至三秋,清秋时节玉露涓滴,不时摧折着江边的青枫林。观者置身其中,丝毫感受不到秋色渐浓的喜悦,反倒不时萌生一种强烈的归思和哀愁。置身巫山巫峡之间,风云暗淡,诗人水归不能,心情既象江水的翻滚,也象塞上风云的阴暗。何时才能回家呢?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联“萧森”而来,诗人将眼前之景与万里之外的“塞上”相联,构成一幅辽阔的画面。
杜诗研究专家曾对这一联作过如下分析:
“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杨伦《杜诗镜铨》引前人注)
我们在读到这句,眼前呈现水天相接、风云弥漫的景象,也自然而然会想到它们各们象征的含义:诗人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正在发生风起云涌的战乱,以及在战乱中无家可归的民众该如何艰难度日。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在诗人的幻想中实现了情理逻辑勾连与绾合。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一联实为整首诗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名句,也在整组诗的地位极其重要。王嗣奭认为这两句:“后七首皆胞孕于五、六两言中也;又约言之,则‘故园心’三字尽之矣!”
首先这两句巧妙的数字对,与前文意象地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衬。“孤舟”对“丛菊”,在寥廓背景的衬托下,更显得孤舟之“孤”、之渺小。“一系”对“两开”,将诗人的归思之情愈发彰显,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感更加深厚。“开”对“系”动词对,是一语双关,形成了属于杜甫独创的前后“双照”结构。“开”自然是指秋日菊花的绽放,“孤舟一系”则是实言回乡的小船长系岸边,始终无法启航,也只得归乡无计空嗟怨的地步了。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高高的白帝城上,风送砧声,更听得真切,战争未息,又是一年秋天了,好久才能回到久别的长安呢?全诗结束于秋寒裁衣的刀尺与夜月捣衣砧声中,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在“寒衣暮砧”中,秋气之萧森,战争之扰攘,归途之阻梗,归思之无穷尽,俱可见之,却又不著一字。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