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校长王慧琴:究竟怎样的教育,不限定孩子的人生?

发布于 2021-10-08 19:45

C家 教育会谈

英孚国际留学·备考新设“C家教育会谈”栏目,全国总监Cecilia Li将陆续邀请各地资深教育界人士、升学路上各类爸妈及宝娃,分享他们的私家教育观点和切身感受,希望以更多元的视角与经历,助各位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

 

王慧琴博士

9年级学子妈妈

母亲与专家的双重角色

● 著名上海国际教育践行者,曾担任平和、光华、WLSA等多所知名国际高中校长职务。

● 曾在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10年。

● 十余年的经验,深知中国的国际教育必须从本土出发来设计,才是更合适中国学生的体系。作为一个妈妈,我偶尔也会焦虑,如何实现充满弹性和张力的平衡教育,对每个家长来说都不容易。

在双减、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控制在5%一系列政策出台,中考分流,教育公平等话题,又叠加了快两年的疫情对国际教育的影响,如何养娃,如何培养娃,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

其实“狼来了”好几年,这次政策的正式落地,给学校、家长带来了全方位的震撼。每当有一个外力来打破既有平衡的时候,虽然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但同时也会夹杂些许兴奋,因为我们对新政策的效果还是有所期待。

这次政策的落地,对于家长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触发点,可以对自己的教养思维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进一步梳理好自己养育孩子的思路。

家长的内心只要有了确定的信仰,才不会被外界的各种声音所裹挟,而打乱自己养育孩子的节奏和思路,才能成为情绪稳定,认知清晰,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父母。

01

从另一个角度看课外培训

曾经的课外培训的繁荣,不仅是家长担心孩子的成绩而作出的选择,在不知不觉中,家长也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养育责任外包了。

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经常感到和孩子沟通困难,也会通过和课外培训老师交流,希望对方能表达自己想要对孩子管束的话家长给出的理由,也是孩子喜欢这位培训老师,培训老师的话孩子要听的。自己却是说什么,孩子都是不听的。把和孩子的交流沟通也外包了。课外培训机构也看到了家长的痛点,也提供了更多的上课以外的服务,比如,监督孩子做学校布置的作业、提供自习、谈心等服务。

细思极恐,我们和孩子每天在一起亲密的聊天的时间能有多少呢?就算是没有补课,学校布置的作业也是要占据大量的时间。现在学科类的培训周末都取消了,家长又很本能的给孩子报上各种素质类的培训课程。很多家长还是没有让周末成为闲暇的亲子时光。

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否家长和孩子相处出现了“社恐”呢?课外培训课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缓冲家长和孩子社交困难的一种“冠冕堂皇”的方式。

家长在学科培训叫停后,不是应该急着去用所谓的素质培训再次填满孩子的时间,而是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和孩子社交

家长和孩子的“社交”,更多的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教给孩子处理日常生活的一些方法,比如,孩子生理的变化、同学的友谊、和老师的相处之道、社会现象的讨论等等,这些看似在家庭闲聊中的对话,其实是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其价值观体系。

02

重新思考教养孩子的底层逻辑

这次双减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要实现“教育公平”的底层逻辑。在这次双减下,家长的底层逻辑应该发生怎样的转变呢?

很长时间以来,家长们的一直主动或者被动的困宥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底层逻辑里。这也是幼儿园就开始的择校的逻辑链,进入好的幼儿园才能进入好的小学,好的小学才能进入好的初中,中考是至关重要的分流点,决定了是否能考上好的高中,一个好的高中,才能保证上一个好的大学。

家长的预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因为现在家长也都明白,名牌大学不再像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一样能给孩子一个未来生活的保障。

虽然上名牌大学不能保障一个确定的未来,但是家长也没有更好的、更确定的方式来保证。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国内的名牌大学竞争激烈,国际教育,也随着中国学生的申请量的激增,越越来越“内卷”。更严重的情况是,被“鸡娃”进入名牌大学的孩子们,也有很多需要用很长时间去和自己的“名校光环”和解。

“名校光环”不确定能给孩子带来可预见的幸福,可能反而成为了TA幸福的“紧箍咒”。

如果家长的底层逻辑调整成为“赢在未来”。现在脑科学普遍证明,由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类暴露于各种屏幕的时间大大增加,导致前额叶延缓生长,进而导致青春期的推迟到三十岁左右。同时由于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比祖父辈少多了,同时家庭财富的巨大增加。我们会看到家长在教育、保护孩子上花费了更多的心思,但孩子们更不快乐了或者他们快乐的阈值更高了,也更脆弱了。

由于青春期的推迟,孩子在十八岁进入大学的时候,在我们认为应该进入成年的年龄,他们确毫无准备。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抑郁症的比例都显著的提高。我自己也在从事教育的二十五年中,很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个比例曲线的陡峭增长。希望家长能意识到孩子身心成长已经是和自己成长的年代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孩子的成长应该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来审视和判断,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自我的成长。拥有“赢在未来”底层思维的家长,都更愿意视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所遇到挫折和困难为自己和孩子再次成长的契机。这样才能更理性的规划孩子的教育路径。

03

两个教养原则助力家长理清教养思维

我想给家长两个教养原则作为工具,第一个原则是人作为“自然人”下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人作为“社会人”下的原则,家长在教养孩子,选择和设计教育路径的时候,希望这两个原则可以进一步帮助家长来理清思路。

1

自然生长法则

每个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逻辑、分析、社交等能力发展不是匀速和均衡的,要按照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来培养和设立目标,不要过度教养。对于智力在正常范围内的孩子来说,在成年以后,这些能力会趋于相同。

我们看到的成年以后,这些能力在不同人身上表现的不一样,大概率是这些能力在成长期被压抑所致。

在某些能力发展相对缓慢的孩子,会被贴上“该能力不够”的标签。比如小学的时候,男孩会被贴上“语言能力不如女孩”的标签,女孩会被贴上“逻辑思维不如男孩的标签。”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能够按照孩子自己的生长节奏来培养,也从另一个角度来体现“教育公平”。

2

价值观建立

孩子处在一个过度多元的数字社交媒体时代,沉浸在其中的孩子出现自我和身份认同的窘迫,很难建立稳定的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体系是孩子自己探索自我和世界的工具。家长的内心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作为一把尺子,总是要拿来量自己家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自己内心也有一把“优秀同学”的尺子,他们也是随时在和自己比较,来确定自己在同伴中的位置、关系和世界如何发生联结,来找到自我、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04

好的家庭教育才能

给孩子不设限的人生

家长需要意识到没有完美的教育体系,也没有完美的学校。每种教育路径都有优缺点,不论是国内教育、国际教育还是公立、民办、国际化还是海外中小学。

家长要做的是,以家庭教育作为核心来引领,帮助孩子克服所在教育体系或学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择校的过程,也是选择教育路径的过程,在上海的家长还是比较幸运的,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多的焦虑,因为不论是公立、民办总体的办学水平都是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各种类型的学校,侧重点的确各不相同。

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来举例,公办和民办学校,在语文教学上是更具优势的,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是通过母语来建构孩子以母语为基础的思考力。公办和民办学校,在数学教学上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学校更重视规则意识的建立,集体归属感的培养。同时学校的作业量也相对比较多,这是家长比较诟病的一点。

国际化学校,英语学习有优势,学校相对更鼓励学生个性的表达。如果把孩子直接送到国外接受基础教育,比在国内的国际学校比,能拥有好太多的外教师资,但家长需要考虑如何陪伴、及在价值观的形成期需要更多的家长的引导、如何保证母语的学习等。

 

在需要培养标准化人才工业时代,孩子接受标准化教育,学校可以成为主体。在数字互联时代,家长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教养责任。孩子的教育,不应该简化为成绩和课外培训课这些方便测量的数据。

我们作为家长也不需要从小就给孩子安排好TA的未来,家长的视野也不能触及到快速变化的未来,我们给孩子规划的职业方向,也许二十年、十年以后,已经不存在了。

一个身心健康,有内驱力和生活力的孩子,我认为才是父母的目标,这样的孩子才能从容的体验生活的不同面,不论顺境、逆境,都能找到生活前行的动力,自己面对生活。

孩子是一面镜子,孩子的思想及行为是家庭的投射。家庭的温暖、爱、价值观,家长作为父母的智慧和家长不断学习反思,才是孩子形成内驱力的源泉,未来幸福人生的保证。

英孚国际留学·备考中心长期开设学术通识课程,帮助学生们解锁跨文化通识思辨能力,锤炼批判性思维,培养爱发现、爱思考、爱发声的主动学习者!

学术通识课程

火热报名中

 英孚学术通识课程

解锁跨文化通识+思辨能力

  • 培养爱发现、爱思考、爱发声的主动学习者

  • 涵盖科技、经济、环保、人文、心理学等跨文化国际议题

  • 接轨国际课堂,适应调研阅读、小组任务、提升课堂演说自信

  • 奠基托福、雅思、SAT等所需的学术阅读写作能力

  • 锤炼批判性思维,现实案例洞察—调研—举证—辩论,启发学生好奇心

为孩子咨询好课

【广告】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