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也会有心理问题吗?”

发布于 2021-10-10 20:05

心理健康中心门诊信息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预约门诊请拨打:010 - 5927 7067


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后期认识到,健康应与幸福联系起来,并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世界精神卫生日

心理健康是公共卫生领域最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全世界有近10亿人受到精神问题的困扰。COVID-19流行期间,公众和医疗工作者都面临着更高的精神健康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提高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意识,并促进各方为精神健康努力。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促进全球精神卫生平等

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后期认识到健康应与幸福联系起来,并将健康定义为“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

同等与不平等

世界经济论坛计算,包括物质滥用在内的精神问题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0.4%。 

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精神疾病的“隐藏成本”(1.7 万亿美元)远高于其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尽管精神障碍比慢性病(如糖尿病)占用更高的经济成本,然而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程度却与其他专科差距甚大。

图片来源:bigstock

尽管社会认为心理健康对生活和福祉非常重要,但在医疗和社会政策方面,我们仍侧重于解决躯体而非精神问题。

医疗工作者

不能免疫精神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医疗工作者不仅不能对精神问题免疫,正是医生的某些特点,使我们更容易存在抑郁或焦虑的情况。

医生总是有紧张的工作日程,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具有完美主义和自我苛求的倾向。这些特质使得一些人成为出色的专家,然而在面临困境时,这些特质也会让人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过度自责。

社会污名化,医疗专业人员的

偏见以及自我歧视

世卫组织将污名定义为“一种羞耻或负面的印象,导致个人被拒绝、歧视和被社会诸多领域排斥”。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与之相关的污名依然非常严重,我们知道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性歧视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医生可能通过方面表现出对精神疾病的拒斥:

他们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史不感兴趣;

对治疗持悲观态度;

 对诊断和相关信息交流不足;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安排和康复计划上存在结构性的偏见。

这种与精神问题相关的耻感也影响了医疗专业人员在心理健康问题寻求帮助的意愿,因为他们害怕被认为能力不足、效率低下、不可靠甚至不安全,因此拖延和隐藏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图片来源:bigstock

来自外部原因的担忧,比如医院或者卫生管理机构可能会(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假设)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医生产生偏见,影响他们的职业机会和发展,即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对执业能力造成损害。

也许更多的暴虐来自于我们加诸于自身的歧视。“自我污名化”涉及在情感上或认知上吸收关于自我的负面信念,感到羞耻,自我认同对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的,从而疏远他人、对自己亦感到无能为力 。

承认我们可能有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对同行还是自己,我们都会担心造成尴尬、不适和更多的伤害。这种自我污名剥夺了我们寻求专业帮助的机会,也剥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可能。

 

医疗工作者应树立

心理健康的典范

“不为知识而骄傲,但因智慧而谦卑”的圣言在我进入医学院时就深入人心。

简单来说,这意味着作为医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学术的进步,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然而,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放眼更广泛的语境下,我再次想起了这句教导。

图片来源:bigstock

我们有多少次建议、鼓励甚至告诫我们的患者要照顾好自己,吃好睡好,休息好,告诉他们生病时要善待自己;而当谈到自己时,我们却忽略这些?我们拥有知识和临床技能,但正是我们的骄傲使我们无法看清自身的问题和遵循自己的建议。

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自我慈悲,看到我们在身体和心理上拥有人的弱点和病痛,勇于发声,善用专业知识技能像帮助他人一样帮助自己,为公众树立心理健康的典范。

Read in English

BeijingUnitedFamilyHospital
Beijing United Family Hospital is your trusted healthcare partner!
865篇原创内容



刘辰

精神科医生

医学博士

◆ 刘辰医生在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并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协和医院心理科轮转实习,于2013年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她的学业论文探讨了精神压力与躯体不适的关系。

◆ 毕业后,刘辰医生在北大六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并在精神科各专科轮转学习,熟练掌握了情绪障碍、重性精神疾病、酒精及物质滥用的诊疗。

◆ 在加入和睦家之前,刘辰医生曾服务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心理医学科、新加坡精神卫生研究所等公立医疗机构,在处理精神科急诊、合并复杂躯体疾病的精神症状的辨析、老年精神障碍、终末期疾病患者的支持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疫情期间,她亦投身于照料新冠肺炎患者的一线队伍中。

◆ 刘辰医生拥有1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是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会会士,中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她具有人文敏感性,关照社会-躯体-心理的各个方面,与患者及家人一起面对挑战。

此文转译于学术文章:Ng KLC, Liu C. “You shall never walk alone: burnout and depression amongst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HepatoBiliary Surg Nutr 2021;10(5):678-681. doi: 10.21037/ hbsn-2021-21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