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快慢决定寿命长短?有关系但也要“看人下菜碟”

发布于 2021-10-10 23:28


长期以来,身体质量指数(BMI)被视为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肥胖人群更易患病,而“瘦子们”则大多身体健康、寿命较长,在饮食运动方面可以“放松”一点。


但是你知道吗?无论BMI如何,一个人的走路速度与其寿命都是明显挂钩的!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比走得慢的人,平均多活15-20年。

为什么走路快的人更长寿?

一方面,与低强度的慢步走相比,快步走的强度更高,符合有效运动的基本要求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帮助脂肪“燃烧”而且对于血液循环、心肺功能等的促进提高作用更加明显降低肥胖症、三高等多种疾病的风险,更容易健康长寿。

另一方面,走路需要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完美配合,还需要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参与人在走路时,身体会自动调节步伐,让步速与自身功能相适应。

如果走路速度过慢,可能是身体系统受损,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如果走路速度快,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身体系统的功能较为健全。因此,走路速度能比较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对预测寿命长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走路多快算快呢?

研究人员指出,心率要达到最大值的60%以上或者每分钟100步以上,才算是“走路快”。主观感受是心率明显加快,身体微微出汗,呼吸略微有点喘,但还能流畅说话。

虽然走路速度与寿命长短相关,但影响步速的原因众多,包括年龄、疾病、锻炼等,刻意提高步速并不能延长寿命

尤其是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膝关节疾病的人群,盲目快走反而会加重病情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合适的走路姿势,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虽然每个人都会走路,但是要想达到锻炼的效果,不同的人群应采用不同的走路方式。走路也要“看人下菜碟”,那究竟怎样“走”才最健康?
不同人群 不同走法

体弱者

甩开胳膊,大步跨

体弱者要达到锻炼的目的,走得太慢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开,全身活动,才能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最好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肥胖者

长距离健步走

肥胖者要每日走两次次,每次达到1小时,而且步行速度要快些。这样才可以使脂肪燃烧,从而减轻体重。

高血压患者

中速为宜挺起胸

高血压患者走路,步速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要挺直,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时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否则会使大脑处于不停的振动,容易引起头晕。

冠心病患者

缓步慢行

冠心病患者走路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餐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

糖尿病患者

摆臂甩腿挺起胸

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最好在餐后1小时进行,以减轻餐后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但对正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避开胰岛素作用的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其他健康人群

健步走

普通人,如果觉得跑步承受不住,不如选择健步走,既能强身健体,又可减轻对关节的损伤。长期坚持下去,其效果会优于跑步。

针对健康人群

给大家推荐一种流行健步走

快来对照一下

看看自己到底“会不会”走~

来源:健康时报、健康中国、BTV我是大医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