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开心,就是抑郁吗?你需要知道这几个判断标准
发布于 2021-10-13 23:38
“抑郁”这个词,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是,孩子究竟有哪些表现,才是真的抑郁了呢?
很多家长对此是一头雾水的,各类宣传看得多了,特别容易对号入座,只要看到孩子不开心,就会心里打鼓:“我家孩子不会抑郁了吧?”
有点谈虎色变的味道。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说一说,要诊断抑郁症,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是不是只要去医院都会被诊断有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抑郁和压力大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将在文中一一解答。
持续的心情低落。
抑郁首先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
也就是说,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至少持续两周以上,心情总体都是不好的,尽管可能有一些时刻心情会变好一点,但很快又会变得低落。
这种心情低落,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理由的。
抑郁的出现,部分和诱发因素有关,比如父母离异、成绩下降,丧失亲人……
然而,这些都是导火索,或者说扣动了抑郁的扳机点,并不足以直接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遭遇这些不良事件的大有人在,未必都会出现抑郁,因此,外界压力只能作为诱因,而不是直接原因。
也就是说,抑郁孩子的心情不好,大多不是外部因素导致的结果,和压力也未必有直接关系。
打个比方,外界的压力稳定不变,患者在情绪低落时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降低,也会觉得压力很大,不堪重负。
就像平时能负重十斤大米,但胳膊如果受伤,对五斤大米也会感到特别沉重一样。
大多数的抑郁发作根本找不到确切的原因。
莫名其妙的心情低落,并且持续较长的时间无法改善,是抑郁的核心表现。
什么是内源性抑郁?
抑郁未必是压力的结果,在没有压力的时候,人一样可以抑郁。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内源性抑郁。
此时的抑郁,其原因是脑内和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比如我们熟知的多巴胺、五羟色胺等等,浓度变低或者分泌紊乱了,同样会引发抑郁体验。
孩子的主观体验就是,我感到不开心,我不快乐,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此时的抑郁发作,内在的生物学变化是原因,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则关系不大。
就像一个人如果代谢不好,营养吸收有问题,尽管能吃能喝,但依然会缺钙或贫血一样。原因不是外部供给不足,而是自身内部的代谢机制出了问题。
内源性抑郁的孩子,即使去做很多平时热爱或者快乐的事情,比如打游戏,比如外出旅游,也很难有愉快的体验。
抑郁症的其他主要症状。
除了心境低落,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精力下降,疲乏倦怠,即使有充分的休息,但依然觉得累,似乎总也缓不过来。
有些孩子会特别嗜睡,每天连续睡十几个小时,却仍然感觉疲惫,没精神。
患者还会有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就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严重的患者除了看手机、打游戏,几乎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
在此基础上,部分孩子还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对自己不认可,缺乏自信,容易自卑;或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认为前途暗淡,没有希望。
很多患者还会出现入睡困难,早醒,食欲下降,吃饭味同嚼蜡。
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自伤或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青少年患者,在抑郁状况下,出现自伤、自残的较为多见:
比如在心情的不好的时候,被批评指责,就可能出现划手臂的行为。看到血流出来之后,心里的痛苦自觉能够短暂的减轻一些。
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什么叫“社会功能”呢?针对孩子而言,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学习、社交,以及自我照顾的能力。
抑郁的时候,由于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受到了影响,所以,孩子外在的学习、人际交往、自我照料等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能否完成日常工作、学习、社交等日常活动,也是区分是否存在抑郁的一个重要考量。
轻度抑郁的患者还能勉强学习或工作,但通常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山大。
中度抑郁的患者大多难以完成平时能够胜任的工作。
重度抑郁的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种能力,基本都会停摆。
最后,抑郁症的诊断还必须有“病程”标准,也就是说,我们以上提到的症状,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通常需要症状持续两周及以上,才能能达到诊断标准。
即便有的时候出现了类似抑郁的体验,但持续时间短暂,比如就三天五天,就好转或改善的,不在抑郁症之列。
特别是还存在诱发事件,比如人际冲突、成绩下降、被排挤针对等原因的基础上,出现短暂的情绪或者行为问题,但能自动好转,或者在别人的劝说下能够自我调整,这些都不能判定为抑郁。
当然,如果有的孩子确实从症状表现,持续时间,到对其学习和社交的影响等各个方面,都符合抑郁症的特点,就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来进行评估处理。
客观地看待抑郁症。
在各类科普冲击下,我发现家长们对待抑郁症有两个偏差的态度:
一是,谈抑郁色变,认为抑郁症是洪水猛兽一般,生怕孩子跟抑郁症扯上关系,即使发现孩子有相关症状,也拒绝看医生,拒绝治疗。
结果,生生将中度抑郁拖成重度抑郁,甚至到孩子已经有明显的自杀想法,才追悔莫及。
另一种是过于小心和在意,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身上的“抑郁信号”,稍有风吹草动,孩子稍一不高兴,就紧张异常。
经常有家长问我:“医生,我看我家孩子这两天都不开心,也不怎么说话,TA是不是抑郁了?”
结果一了解,孩子只不过是考得不好,有点受打击而已。
恰当地态度是尽可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抑郁,不讳疾忌医,也不过度小心翼翼。
抑郁症就是普通的心理疾病,可以治好,可以治好,可以治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特别是青少年的抑郁,是再常见不过的情绪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孩子最终一样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定期更新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
关
注
我
们
/
球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