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发布于 2021-01-29 22:28
《植树的牧羊人》阅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默读,在默读中理清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情节,借助事件、人物描写、别人的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看普罗旺斯的几幅图片,介绍普罗旺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就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不过“我”当年去的普罗旺斯却没有这样迷人,是谁改变了这块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学习这篇课文,要达到以下目标:
继续练习默读,在默读中理清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走进牧羊人的故事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说说本文写了什么事?
2、交流:在荒芜、毫无生机的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高原,一位牧羊人克服重重困难,三十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植树,使荒地蔚然成林。
3、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 高原的情况 | |
初遇牧羊人 | ||
再见牧羊人 | ||
最后一次相见 |
4、学生交流
5、根据上表,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写好人的标准。
第二部分:写“我”与牧羊人的三次交往。
第三部分:对牧羊人的高度评价。
小结: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情节感人。
三、走近牧羊人的心灵
1、师:根据文中相关词句,请以“他是一个 的人,因为 ”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学生交流:
牧羊人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在“我”口渴的时候,他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山上的小屋,从深井里给我打水。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他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几十年持之以恒地植树。
他是一个认真、一丝不苟的人。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油,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完汤后,牧羊人开始捡橡子。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慷慨无私,不求回报。不在意种的树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信、平和。失去了独子,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和羊群、狗作伴。战争也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沉默寡言、安静、忠厚、不张扬。和我交谈时话不多。
有着非凡的毅力。
神秘。
......
3、学生齐读课文结尾段,思考交流:文中说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曾经到处是荒地:山光秃秃、村庄废弃、房屋倒塌、泉眼干涸、房子没有屋顶、教堂坍塌、太阳炽烈、狂风呼啸,一切都那么了无生气。
老人从1910年开始种树,至1945年,历时30多年,这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农民,凭着慷慨无私、不求回报、一丝不苟、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体力、双手和毅力,靠动摇不怀疑的精神,把荒原变成绿洲,过去与现在对比强烈,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他竟然做到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4、学生尝试小结:刚刚我们在谈对牧羊人的认识时,采取了哪些方法?
分析人物所做的事;
分析对人物的描写;
分析别人对他的评价。
四、探究小说的虚构性
1、讨论交流:牧羊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实存在?
不存在:牧羊人用铁棍在三年时间种下十万颗种子,有点难以相信;仅凭个人力量将无边无际的荒原变成绿洲,不现实。
......
小结: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是虚构的,虚构是小说的特征之一。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牧羊人形象?
牧羊人象征了慷慨无私、不求回报、有恒心、有毅力的人,作者想借助故事中的牧羊人赞美无私奉献,甘愿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环境的人。
五、拓展延伸
梅子涵在《童年书》中说:“我们‘砍伐’太多了,‘种植’太少了;想得到属于自己的太多了,想为世界去增添太少了;想今天的满足太多了,想明天的绿色太少了;想祖先的辉煌太多了,想努力地去创造灿烂太少了;想着谎言,制造骗局,喧嚣地把自己说成价值连城太多了,不言不吭,不吹不闹,贡献着,直到死去都默默无闻太少了。总而言之,艾力泽太少了!”因此,艾力泽的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在我们的社会中,尽管像艾力泽这样凭个人力量将荒原变成绿洲的人可能并不存在,但默默“种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的人肯定有很多。请你选一个人,将他们的事迹写出来,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