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驷有多彪悍?车裂商鞅、自立为王,纵横一生,奠定大秦统一基业

发布于 2021-09-11 19:56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率领大秦的铁骑踏平了六国的故土,建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上第1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此,“秦”这个音符在历史的曲谱之中熠熠生辉。

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固然与他的雄才大略和英勇善战有关,但也和大秦历代先祖的积累脱不开关系,汉代著名政论家贾谊就在他的《过秦论》中谈起了秦国统一的原因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而提到大秦六世先祖,就不得不提到大秦第一个称王的君主——秦惠文王嬴驷,他征讨百济,大破巴蜀,东征西讨,奠定了大秦统一的基础。

他的人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车裂商鞅——扫清政治障碍

公元前361年,一个叫做公叔痤的魏国大臣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要走到尽头,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为魏国国君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

刚愎自用的魏惠王显然没有听进去公叔痤的建议,高高在上的王并没有把商鞅这个小人物放在眼里,于是商鞅顺利的离开了魏国到达了秦国,放走商鞅可能是魏惠王一生之中做过的最为后悔的一件事情。

公元前359年,商鞅出现在了秦国的朝堂之上,舌战群臣,推行变法,从此秦国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商鞅变法推行的过程是艰难的,以太子为代表的旧贵族,根本不拿变法当回事,商鞅为了在朝堂上树立威严,首先就是拿太子开刀的。

太子自持身份高贵,根本不把商鞅放在眼中,竟然主动触犯了法律条例,结果被商鞅处以墨刑,虽然太子最后并没有受罚,而是他的老师代为受过了,但这件事还是在太子的心中埋下了一根刺。

虽然变法让秦国迅速地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中最为强大的一个,但变法的推行者,秦孝公却倒下了。

公元前338年,19岁的太子嬴驷即位,他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秦惠文王,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加激化。

在秦国有着巨大威信的商鞅,趁着秦孝公病重,总揽了秦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独掌大权的商鞅让嬴驷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曾经使秦国强大的功臣,如今成为了帝国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为了巩固秦国的统治,也为了获得旧贵族们的支持,秦惠文王上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商鞅,或许是记恨着当年的处罚事情,或许是为了杀鸡儆猴,也或许是觉得商鞅功高盖主,反正变法已经完成了,也到了鸟尽弓藏的时候,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虽然死了,但商鞅变法已经在秦国顺利推行开来了,商鞅之死平息了朝堂内部的纷争,旧贵族集中火力对付商鞅,但商鞅所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却在秦国根深蒂固的传承了下去。

商鞅被除掉之后,朝中的绝大部分势力掌握到了秦惠文王的手中,手握大权的秦惠文王完美地走出了彪悍人生的第一步,接下来他将放开手脚去实现他的野心和报复,为秦国的崛起之路扫清障碍。

南征北战——一代霸主雄风

除掉商鞅,秦惠文王扫清了前朝的政治障碍,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大秦的扩张之路正式提上日程,想要成就一番霸业,就必须做到足够的无情和铁血,在这个方面,秦惠文王确实是一个天生的雄主。

嬴驷的扩张之剑,第一个指向的就是魏国。

公元前330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破魏军,惊慌失措的魏国国君根本不敢和强大的秦国起冲突,于是立马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希望以此来平息这场战争。

但嬴驷显然没有打算就此作罢,公元前329年,秦国再一次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魏国的汾阳、曲沃等地。

接下来,秦国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吞并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全部地盘,而且在东岸也建立了前进基地。

接着嬴驷自立为王,成为了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君主(战国时代,诸侯王已经放弃了匡扶周室的幌子,山东六国皆已称王)

秦国的强大让其他国家惊慌不已,公元前317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打秦国。

在五国的巨大压力下,秦惠文王及时改变策略,听取了名将司马错的建议,直接灭掉了蜀国,这一仗彻底扭转了秦国的不利局面,蜀国充足的军备物资,为秦惠文王的征伐之战,做了不小的贡献。

与此同时,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谋士张仪,为嬴驷扩张秦国版图的伟大事业再添光彩。

张仪在公元前312年赶往楚国,一番游说,让楚国和齐国断绝了来往。

后来又诱使楚国冒险出兵,使得秦军在丹阳地区大败楚军,得到了楚地汉中,从此足以和秦国对抗的强大楚国一蹶不振,而秦国则连通了关中、汉中和巴蜀地区,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嬴驷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对六国实行分化瓦解的政策,六国虽然也有合纵政策,但各个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心怀鬼胎,根本无法形成坚固的合纵联盟。

六国的心怀鬼胎给了赢驷扩张的机会,秦惠文王实行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六国势力渐渐被削弱,秦国的政治和外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当时除了六国之外,对于秦国威胁最大的就是西北部的少数民族政权——义渠。

在对付六国的同时,秦惠文王趁着义渠发生内乱,出兵攻打,削弱了义渠的力量,使得义渠俯首称臣。

公元前315年,嬴驷再一次出兵攻打义渠,在西北地区获得了大量的优良牧场。

这次攻打义渠的战役为大秦铁骑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良的牧场为秦国人养育了膘肥的战马,秦国的军队变得更加势不可挡。

纵横一生,奠定大秦统一基业

秦惠文王在位的时候,秦国的版图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这位19岁继任王位的君主,一生都在奔波于讨伐,他成功使秦王朝的国家实力远远超过了诸侯国,为大秦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彪悍的君主不仅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且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的许多为政举措都是后世君主学习的典范。

这位君主之所以能彪炳史册,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扩张了秦国的版图。

秦惠文王在即位之初铲除商鞅的势力之后,同时任命了好几个丞相,多个丞相之间相互制衡,将权力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中,这为之后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秦惠文王虽然为人彪悍,但并不只是一个孔武有力的莽夫,他在选贤用能方面也有自己的方法,他慧眼识珠,注重人才的选拔和考核,能够不拘一格的重用人才,在他在位期间,秦国朝堂上,能人名臣辈出。

不仅有出身秦国贵族的司马错、公子疾,嬴华等人,而且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公孙衍、张仪、魏章的人。这些能臣名将,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嬴驷能取得重大政绩的原因之一。

大批能臣造就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争霸时代,造就了大秦帝国的崛起时代,同时也反映了秦惠文王这个彪悍君主的使人驭人的本领。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之中最大的亮点,这件事情是经过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惠文王重用人才,使得秦在与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局,这位彪悍的帝王,用自己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秦惠文王前面的南征北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将要艰难许多。

秦惠文王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关,南下商於之地,为秦始皇的统一之路扫清了很多障碍。

不幸的是,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嬴驷突发恶疾,不久之后就离开了人世,时年46岁。

当时秦国的形势一片大好,作为一个兢兢业业的帝王,如果他们活得再久一点,或许就可以一统天下。

史料记载,秦惠文王的死亡和他的过度劳累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位19岁就继承王位的君主,一直在谋划和征伐,一直在为大秦的崛起而奔波。

连年的对外战争,让他没有时间好好休息。大秦早日崛起的梦想,也让他没有办法好好休息,这让他的身体有了很大的隐患,最终积劳成疾,在盛年早早地丢了性命,没能亲眼见到强大的秦王朝的统一。

不过他统一六国的梦想,在100年之后,就在他的子孙的手中实现了。

公元前219年,秦惠文王的玄孙嬴,兼并了6国,平定了南方百越,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至此,大秦帝国终于完成了它一统天下的历史任务。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