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友原创】洱海何时再现那点点白帆
发布于 2021-10-12 21:46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歌词是激动人心的,尤其是那句“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曾经勾起我们几多乡愁、引发几多遐想。
自古以来,居住在洱海周边的人们就能打造、驾驭木帆船捕鱼捞虾、载人运物,通“舟楫便利”。
洱海木船的载重量从4~10吨不等,光是金梭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有100多条大船,岛上不仅有捕捞队还有运输队。洱海大木船的船头稍高,适应迎击风浪。
(上二图选自网络)
洱海小木船一般作打鱼用,载重量在1.2~1.5吨左右,一家子吃喝拉撒、生儿育女甚至养猪、养鸡都在一条小船上。
(上图为施作模老师作品)
(上二图为王观远老师作品)
造船的木料都是选用上好的黑栗木,多从鹤庆等邻县山区运到洱海边就近打造。
那时,洱海上自由行驶着大量的老式木帆船,金梭岛、文笔村、海印、挖色、双廊等地居民以打鱼、运输为主业 ,是拥有木帆船最多的。
(上图海印码头为施作模老师作品)
(上二图为王观远老师作品)
1996年9月,大理以保护洱海为由,实行“双取消”(取消机动船只动力与网箱养鱼)自此老式木船只剩下为数不多沉没在海边水里,每隔一年出水修整描绘后参加火把节不挂帆的“龙舟赛”。
不少小船遗骸成为旅游景点的展品陈设。
(上图为摆放在苍山清碧溪附近的洱海老式小木船)
洱海海面自此再也见不到片片白帆,只是在大理州逢十大庆或“开海节”才有临时摆设、点缀。(下图)
如今洱海里除允许经营的大、小机动旅游船、摆渡船,打鱼船基本都是不挂帆的铁皮小船,
偷用机动挂浆则成常见。洱海沿岸居民使用木船,利用风力是原生态无污染的产业,如今虽说是公路运输发达便利了,但风帆船仍具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风帆从来还是文人墨客吟咏歌唱的对象,看: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帆远行尽山,
江长流入雾。
帆出扶胥口,
无山只有天。
春水动微茫,
帆前即异乡。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洱海上的木船和风帆历来是画家、摄影家最喜欢的写生、创作对象。
何时洱海又再呈现风帆片片,一直是他们热切的期待与梦想。(下为现在滇池帆船图)
大理洱海曾禁止了传统木帆船这些年却允许大小燃油机动游轮每天耕海犁浪。(下为借图)
与此同时,国内各邻海、邻湖城市从未停止对过当地传统帆船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并运用传统帆船资源形成新的旅游热点。无锡鼋头渚风景管理处、苏州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吴县市旅游局先后将全太湖仅剩的3艘七桅船收购作为景区的亮点,并纷纷仿造新的七桅帆船,竞相开辟太湖水上旅游服务。这是在中国内湖最早也是最成功地将传统帆船资源运用到地方旅游经济的案例。
2018年10月17日上午我与影友赵润山老师有幸在滇池上拍摄了捕虾的风帆木船。滇池没有洱海那么大的风,木船与洱海上传统的单帆制式也不一样。这里的船一般使用三桅风帆,木船船帮相对扁平、狭长,桅杆与风帆很高。
那天上午,我们乘坐的小艇离风帆船群越来越近 ,可以拍到顺光的白帆在西山与水面衬托下的影像,
早晨的阳光照亮了一片水面,大老远在滇池水面与天际的交界处逆光下风帆剪影构成一幅壮观的画图。
船民们紧张劳作的情景清晰可见,
我们从不同角度和方位频频按动快门,镜头收进了各种构图与用光。我还拍到了追逐浪花飞翔的鸟儿,
赵老为我留下了一幅迎风前视的图像。
此时此刻的滇池在和煦阳光下是如此的美丽壮观,让人不忍离去,心意流连忘返。
回到码头络绎的游客正在买票登船,他们将乘游轮到滇池游弋,披襟岸帻观赏迤逦风光。
回到家上网搜索当年大理在洱海实行“三取消”的记载,无意中发现一篇网文《洱海边,问询旧木船》文章开头:
“苍山下,洱海边,你静静地躺在沙滩上。洱海的浪花,哗哗的响着,一波,一波冲撞着沙滩。也许,它们想亲吻你,拽扯你,诱惑你,想让你重返高原上这二百多平方公里的浩淼烟波里。但你尚且完整而有些残破的躯体,坚挺着,沉默着,你用坚挺和沉默凝视浪花……”
不由得记起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从大理古城来到海东塔村当下乡知青,经常乘帆船在洱海往返。上午从塔村码头开往海西螺久邑的船因风不大,一般比较平稳,而下午返回的则因风力强劲多变而使木船起落在波峰浪谷之中。有时风向骤变还会险象环生。一次从海西回来,遇到船家临危手慌脚乱,船上当地的小学教师杨尚明挺身而出代替船家掌舵而转危为安……塔村二队的船家赵体秀年纪与我相仿,当时已经是位技术娴熟的好舵手了。
我佩服这些好舵手判断风力与风向变化的本事。
想起1970年我在金梭岛小学代课时认识的海岛大队会记施德文,我打电话问他:“假如现在能恢复洱海老木帆船航行你看怎么样?”他说:“在洱海驾船要熟悉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随机应变处置出现的特殊情况。不是现在年轻人能胜任的。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与洱海传统木帆船不同,2011年初在李文标主政洱海管理局期间,局里花100万元购入的两艘帆船,
旨在以无机械动力的现代帆船运动提升洱海旅游,可是这种试验并不如预想。引进的帆船在洱河公园附近日晒雨淋,蒙了一层灰。而作为帆船的代管人,长时间的等待,27岁的梁燕飞(下图右)
已经失去了信心。2012年5月向洱海管理局递交了辞职报告。
“当时购入这两艘帆船是想把现代帆船引进来,带动洱海帆船的发展。”洱海管理局局长李文标说,项目开展不顺利,对该项目产生兴趣的大理州某位领导被调离,现代帆船的项目就此停摆。事实上,购入这两艘帆船是大理州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和策划,才定下来的。早在2009年,大理州曾就在洱海发展帆船旅游运动提出了设想,并委托了福龙中国发展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初步的策划。福龙中国发展中心主任许路介绍,洱海发展帆船旅游有着天然的优势,除却自然条件外,洱海拥有别具特色的白族传统帆船。他说,洱海帆船项目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设想按“现代帆船—传统帆船—乡村改革”三部曲来推进,由推广现代帆船运动,继而恢复传统帆船与活态遗产保护。
洱海千百年来的木帆船是大理白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发掘木帆船文化,参与旅游业升级应该是大有作为的,不知道关管理部门至今怎么想?洱海上再现点点白帆的梦想离我们还有多远?
(校友、影友杨光荣 摄)
链接:洱海木帆船的衰落
当第一台柴油发动机出现在洱海木帆船上时,渔民们沸腾了,随后上千艘渔船纷纷效仿,这时污染出现了。1996年9月,大理州政府为保护急剧恶化的洱海生态,紧急出台了“取消洱海机动渔船动力设施和网箱养鱼设施”(简称“双取消”)的强硬措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2500多艘渔船上拆下了柴油发动机。此举及时挽救了洱海生态,但也沉重打击了洱海传统的造船业。尔后由于环海公路的建设与贯通,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快速轻便的铁皮船的出现,木制帆船彻底地退出了大理运输业的历史舞台,渔民纷纷将木船沉入洱海。据赵思恩介绍,他的船模一条可卖到1500元,港澳台的海外的订单源源不断,他用的原材料就是那些收购来的旧木船。随着旧木船的价值越来越被人认知,材料的市场价格也在不停地上涨。“这些旧船有的是几代人一直传下来的,不停地修修补补,拥有天然的纹路,做成家具有着很好的市场。”赵水金是双廊专门用旧船制造家具的师傅,他刚完成了一张桌子,这是广东一客户下的订单。这张看似不起眼的桌子市价在5000元以上。在双廊镇上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些船料拿来做成家具或摆设,形成了双廊的另一特色。只是完整的船只却越来越少,大部分沉船已被打捞肢解,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船只还沉在水底,成为不为人知的水下风光。
在双廊的村落里行走,不时可以看见堆积在墙边的乌黑的“烂木头”,这些可都是宝贝。当地人介绍,这些木头现在一吨可以卖到几万元。实际上,这些木头都是“双取消”后的沉船,被打捞上来之后解体以备他用的。有的用来造船模,有的用来造家具,市场价格很高。
船匠赵思恩在这一方面有着超前的经营意识,“双取消”后,他收购了上百条别人废弃的旧木船,“当时以500块钱一条的价格买的,原本的造价要上万元。”然后他在家门口打出“造船世家”的招牌,和其兄赵思林制作工艺模型船和古船木家具。目前,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最后的大风帆木船
细数洱海帆船的残影,除了正在为湿地公园建造的帆船外,目前洱海仅剩下一艘具备航行能力的大风帆木船,常年停泊在双廊镇玉矶岛。这是由打捞上来的沉船改造而成的,只有在每年的开海节当天才驶出作为礼仪船只用。出身双廊造船世家的匠人赵六七说:“帆船只有在水上航行才是最美的。”赵七六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双廊的洱海边,建起一个船文化博物馆,让子孙后代,也让来双廊旅游的客人们知道,这里是大理洱海船文化的发源地。
海东镇原有的6艘大风帆木船则被截去桅杆,改装成专用的龙船。
原本以小型渔船作业的岛依旁(原文如此)则从外村购进一艘大风帆旧船,摆设到岸上的小广场。剑川县玉华水库的承包者也收购了17艘洱海的大型旧木船准备改建成休闲度假屋。此外,喜洲镇桃源村的一家客栈收购了4艘洱海大风帆木船改造成标准客房。该客栈老板王宇是个老水手,对于木帆船他有着一种执著,在他的客栈里,到处可见船的影子。除了当摆设,他觉得洱海木帆船应该有其他出路。
来自上海的退休公务员夏艺凯在双廊租住,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对双廊的造船史做了一份田野调查,并形成一份两万字的文稿。赵七六的梦想得到了夏艺凯的大力支持,现在他们正在为双廊造船工艺申遗而努力。(链接文字来源:记者洪冷冷 实习记者曲憧)
2018年10月21日胡云龙初稿于昆明丰和苑
2021年10月12日修定于洱海之滨苍露园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