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方说 | 慈善与道德有关系吗

发布于 2021-09-12 17:52

回复“666”领取《守候》电子书


慈善这两个字总会让人和道德、善良、爱心关联起来,在很多人眼里,做慈善的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特别是遭遇大灾大难的时候,那些没有捐款的名企和名人就会被骂自私、没有爱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很多人还不懂真正的慈善是什么,不知道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期望的慈善与真正的慈善是不是有什么不同。
社会需要慈善,我并不反对慈善,我也发起过一个慈善组织叫济南厚德助学公益服务中心,是泰山管理学院的几个校友在义务运营。因为此,也因为对人性的了解,我对慈善有一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正视自私


要认识慈善,就不能绕开人性。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工作中、生活中的所有表现都绕不开人性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从小被教育大公无私和无私奉献,其实是和人性反着的,或者说是违背人性的。因为人性首先表现的是自私,超越自私才能无私,而不是无视自私的存在,一味要求大家无私。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自私”本来应该是个中性词,但是可能因为我们内心太渴望自己被别人无私对待,而某些群体出于某种需要又过于宣导“无私”,“自私”就被赋予了很多感情色彩和道德标签,所以,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自私”这个词是带有贬义的,甚至是罪恶的。“自私”其实是我们人性中的一种本能反应,是我们维持自身生存的需求,也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原始的动力,这种本能反应如果没有影响到别人,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怎么可能是罪恶的呢?试想,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一个人自己都没饭吃,他要怎么样无私奉献呢?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其实是正视“自私”,抛开社会从道德层面给予自私的罪恶色彩,还原其本来的面目,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去认识人性以及善用人性,让我们的人生不用背负那么多额外的道德负担,而更轻松,更坦然,更纯净。
我们平时在使用“自私”这个词的时候,经常会和“自利”连起来使用,叫“自私自利”。而我们在使用“自私自利”这个词的时候,潜意识里是带着一种道德审判、居高临下的态度的,认为别人没有达到公认的道德标准,至于自己是否能达到那个标准无关紧要,因为在很多人的概念里,指责别人就意味着自己是够标准的。这也许应该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反思的问题。因为“自利”被赋予的道德色彩没有“自私”那么强烈,而且“自利”又是大家所不齿的“自私”行为产生的结果,对自己有利,有利于自己,所以下文我就用“自利”这个词来代表人性中为私的一面。


人性虽然首先是自私的,但是人性又有更高的需求,比如心理上或精神上的需求,比如,被认可、被赞扬、被需要等,虽然这种需求也是一种私心的表现,但是要让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学会利他,为他人着想,有同理心,不能只为自己,这就是人类所具备的理性。而且,要让自利的行为和结果保持长久,也必须学会利他,别人才会回报给他他需要的,才会实现自利。所以,无论社会宣扬的是什么,在人类社会这个层面上都没有完全为私的人,也没有完全无私的人,我们每个人哪怕再微不足道,也都是在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情,否则我们根本无法儿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理性与自私


抛开被赋予的道德色彩,自私只是人类生存的本能,所以,人不管做什么事,首先会考虑这个事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就会比较积极,没有就会喜欢或者不积极。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是只要对自己无害的事情我们基本上都会选择去做。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离不开社会活动中的相互关联与协作,所以很多事情做与不做由不得自己。同时,又因为人会思考,有理性,有更高的社会性需求,具备同理心,所以很自然的就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救援……哪怕这些行为与自己的利益无关,都是在利他。而这些看上去与自己利益没有直接关联的利他行为却可能同时产生对自己有利的另一层面的结果,比如感受到被认可、被需要的喜悦,甚至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奖励等等。当这种结果能激励人们不断去实践利他的事情,人们也就慢慢会达到自利利他的境界,不会过多考虑个人的利益。


当人们不断感受到这种自利与利他的相互作用带来的愉悦时,人们就会强化这种意识,真切体会到只有考虑到别人利益,自己的利益才能更长久。当自利利他这种意识不断被强化,慢慢就变成了带有理性的本能,不是单一的人性本能了,就像开车超过5万公里以后或者骑自行车超过5年以后,再开车再骑自行车,怎么开、怎么骑就会成为一种本能一样。但是要达到凡事都先利他再自利的境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更高的认知和修为。我知道的稻盛和夫先生就是达这种境界的人,稻盛和夫先生不管做什么,他首先考虑的是利他,不考虑自己,他推行的阿米巴经营强调的就是先利他,所以阿米巴经营的理念如果没有利他的环境和文化是很难落地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稻盛和夫那样先利他,但是我们却都可以做到自利利他,也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比如,我们把视线微缩一下,我们在单位里,从前端到终端,每一项工作都是系统运转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身处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工作,才能保证公司良性运转和发展,无论这份工作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是否是能马上见到收益的,这就是典型的自利与利他的行为。如果把视野放大一点,那就是公益和慈善了。
 

慈善的底层是什么


抛开单位这样的小微环境,说到“利他”,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公益和慈善,那么做慈善是不是完全就是为了“利他”?为什么喜欢做慈善?大家又为什么认为做慈善的人道德高尚呢?


慈善最直接的表现的确是利他的,也是最容易让人看到、感受到是利他的,也正因为如此,做慈善的人,无论是高调还是低调,都能收获各种的赞誉和感恩,这对物质层面已经达到某种富足程度的人来说,这种赞誉和感恩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可以极大的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而他们自己也因此顶上了道德高尚的光环,尤其是名人名家。
那么,这些慈善真的都是利他吗?并不是,其实所有的公益慈善背后都有一颗自私的心,比如,当年潘石屹一直给哈佛大学捐钱,后来的孩子被哈佛大学录取。另一方面,慈善也是很多人为了了却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怀做的一种选择。
既然这样,那么,慈善和道德有关吗?无关,或者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没做慈善的人都没有道德,也不能说做了慈善的人都有道德。但是我们太多人对慈善的认识是有误区的,总认为做慈善的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自己做点慈善也感觉自己道德高尚起来了。


其实,做慈善只是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使然,是自利利他的逻辑使然,和道德是否高尚没有必然的关系。慈善的底层其实是自私的,人们在失去财力、物力、时间的同时,总是会希望得到这些失去的东西之外的收获,满足自己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内心的满足感,或者用来证明点什么,比如证明自己是个好人等等。
们几乎所有的草根老板都做过一点慈善,为什么?第一,他不做慈善,没法证明他是个好人因为和社会都认为做了慈善才是个好第二,他做了慈善会收到来自社会各方的赞誉,感觉脸上有光。所以中国企业的宣传片通常都有几分钟时间在讲企业做很多慈善的事,以此明他承担了什么社会责任。这是为了自利而选择的利他行为,当然也有有了一定的财富,然后只是为了心中的某种情怀而低调做慈善的。
 

真正的慈善是需要智慧的


那么,慈善要怎么做?先讲个印度阿米尔·汗做慈善的故事吧。
阿米尔·汗是非常有情怀的一个人。他知道印度有很多穷人,冠病疫情让穷人更穷,但是,如果直接给印度穷人发钱,一定有很多滥竽充数来领钱的人;如果去做背景调查,无疑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怎么办呢?
阿米尔·汗就给穷人说:早上四点开始给你们面粉每人真正的穷人会为了这一面粉天不亮就来排队的,不是的人就不会为了这一公斤面粉早起去排队结果领完面粉的人回家后,发现面粉袋子里边15000卢比(折合人民币1300元)。
虽然这个故事后来被阿米尔·汗辟谣,说:“在面粉袋里面放钱的人不是我,如果不是假消息的话,那就是不想公开身分的无名义士。”但是有媒体说阿米尔·汗仍会不定期邀朋友一起发送面粉给需要的人。不管这件事是真还是假,都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的,就是这样做的结果,第一,能精准筛选出谁是穷人来。第二,能真正帮助到穷人。第三,效率高,能快速帮助到穷人。第四,节约成本,把钱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这是真正在做慈善。


所以,没点智慧做不了慈善慈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镜头前发点钱,让大家感恩一下,这不是在做慈善,这是在作秀。看上去是做慈善,实际上却是在炫耀自己,碾压别人的自尊,甚至在激活或者滋长人性中的懒惰和无赖。
我有一个学生资助了济南周边一个孩子,一年给他三四千块钱,因为他离这个孩子住的村比较近,有时候周末就开车去他家看看。有一次他就问这孩子,说“孩子,我给你的钱,你都干什么了?”小孩脱口而出,说“都被我爹买酒喝了”从此以后我这个学生再也不给现金了,他把钱变成衣服、变成书包等实物给他。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做慈善了。当然,这只适合日常的慈善行为,大灾大难时的救援和帮助那是另外的处理方式。
 

做慈善不能被道德绑架


因为我们对慈善的认识有误区,所以我们很容易用道德去绑架做慈善的人,做慈善的人也很容易被道德绑架。无论是绑架还是被绑架,都远离了慈善的初衷。对芸芸众生来说,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发自内心深处的良善的行为,大多是基于同情心和同理心的行为,但是如果这种行为收获的是不愉快,就不会再继续去做。所以我们不要做用道德去绑架别人的人。绑架或被绑架的越多,愿意做慈善的人就越少。


从人类的本能上来看,做慈善应该帮助身边的人,身边的人都不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去帮助远方的人,比如,作为老板就是要先照顾好自己企业的员工,这就是最大的慈善,在自己员工都照顾好之前,不会先去照顾别人。这是符合常理的救亲不救熟救近不救远。如果拎不清亲疏和远近的关系去做慈善,其实就是被道德绑架了。
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课题,并不是区区几千字就可以说的清楚的,我这里所写的也只是我对慈善的一个点的一点点认识,权作抛砖引玉而已。


本期推荐

股权或管理相关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