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死者有田,生者无地”的现象困扰了不少人,由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很多新生儿分不到地,而死去后的人却还占着地。现在有不少地方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十年一动地”,也就是说,每十年,集体统一组织一次重新调整划分土地。这个方法被认为可以大大改善农村的人地矛盾。作为全国农村土地确权的收官之年,在稳步提高工作进度,确保年底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的同时,还要解决农民关心的疑难问题。其中,解决“无地农民”和“土地权属争议”两个农村人最为关心的历史遗留问题,被农业农村部提上了日程。目前全国范围的土地确权工作已经进入尾声阶段,还没有确权的地方,要么是因为地貌复杂、勘测难度大;要么是因为土地纠纷多、权属不清。
正因为如此,农村“死者有田,生者无地”的现象也还是存在,针对这种现象,终于靠这2种办法能解决了。众所周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在上一次土地承包权重新划分的时候,依照相关规定,按照村集体人口总量,预留一部分耕地来作为机动用地。以便在长达三十年的土地承包期间,为那些遗憾错过,但是有资格获得土地承包的本村居民有地可种。至于说具体的操作步骤,一般来说,符合要求的村民首先向村集体申请,得到允许后,即可由乡镇部门报备批准,获得批准后,没有地的农村新增人口就会按照比例获得一定量的耕地。为了破除死者有地可种,生者无田可耕这个迷局,有些地区已经做出了一定探索,并且取得一定成效,那就是每五年或者每十年调整一下耕地。届时,期间内去世的人口耕地被收回,而期间内新增人口被分得土地。这样,可以保证农村的土地最大限度的被农村劳动力所耕种,可以保证每一片土地都能被真正的劳动者所利用。而我们也看到上面提到的,耕地的户主死亡,其家庭成员继续耕种,并非表面意义上的“死者有地可种”。导致这样情况的原因,还是土地调整年限太长不能应对死亡等客观情况发生,但是实际上,国家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法律也规定了预留机动地进行调整的规定,破除“死者有地可种、生者无田可耕”。在此方面,有些地区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每五年或者每十年调整一下耕地。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