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诺奖有给错的时候,不能把诺奖委员会当成太上皇来指导科学
发布于 2021-10-10 08:22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揭晓时间,究竟怎么看诺奖?今天本号为你分享知名学者饶毅教授的分析。
怎么看待诺贝尔奖:批判性地借鉴 既不狂妄也不迷信
文/饶毅
(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著名生物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理学部主任、生物学讲席教授,北大麦戈文研究所创始所长,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创始主任,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创始主任。)
来源/饶议科学
在诺贝尔奖宣布季节,讨论诺奖工作和科学家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
科学界可以交流进展、评价研究、思考过去和未来;
对公众可以普及知识、建设文化、影响社会和后辈。
对待诺奖,需按科学的规律:有肯定、有批评,有吸收、有鉴别。
对诺奖拒不了解,是无知的狂妄;
对得主不屑一顾,是愚昧的自大。
对诺奖无上崇拜,是宗教的迷信;
对得主只能图解,是科学的反面。
对诺奖工作和诺奖得主,应该有介绍、有评价、有批判。
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不能把诺奖委员会当成太上皇来指导科学,而是有学习、有借鉴、有批评。
如果只按诺奖委员会,那么20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发现(1944年Avery等发现DNA是遗传物质)、20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技术(1973年Boyer和Cohen发明常用的重组DNA技术),就似乎不如其他获奖工作最重要了。
事实相反,1944年的工作和1973年的工作,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是否被某些人颁奖,不能改变它们的重要性,只说明委员会都是人、能力和学识有限的人所组成。
我们应该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批判,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高于诺奖委员会的品味和更为准确的判断。
品味与判断,并非仅仅用于对过去的评价,也用于对现在的决定,对未来的计划,对青少年的培养。
推荐阅读
发改委官员:形势严峻,我担心中国要为此而付出沉重代价
林语堂:许多青年为了小名利抛弃人格、名誉,岂不可悲?
罗素:担忧、烦恼与烦躁都是没有目的和方向,毫无用处的情感
最遗憾地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未见报的两句话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场法西斯的人性实验,我们离独裁有多近?
追念 | 何兆武译文:人的最高尊严,在于他的思想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只想“躺平”?
前文化部长:做人最大的庸俗就是装腔作势
殷海光: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鞭辟入里】
蒋勋:今日社会从上至下,都在振振有辞地指着别人骂:不道德!
高层智囊:如何看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为何人们会感到突然、复杂、看不懂?
颜宁:我的原则是不参加国内会议!
张泉灵:时代准备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池莉:老同学聚会,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准备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剩下的面露哀色
北大教授:这个世界坏人已经联合起来了,很多人不满于生存状态却无力改变,变成了愤青
白岩松:当下中国最大问题是既得利益者如何抉择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